“让我自己过去看。”南仁东的一句话,没有修饰,却让人记住。他干了一辈子科研,只做成一件事——“中国天眼”。不多言、不抢功、不露脸,但事在人在,问题不推,责任不躲。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教材中,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干部人才队伍中,还有一类人,总是悄无声息地默默承担。
他们,长期坚守在基础岗位,不追热点,不爱出风头,平时话不多,手头活不少。他们不习惯开口要资源,却总在最难处顶上去;他们不主动争荣誉,但工作一环也不少。他们不是“声音大”的人,却是关键时候靠得住的人,是组织体系里不可或缺的支点。很多时候,他们的价值,不体现在汇报中,而体现在“始终如一”四个字里。
但现实中,识别和评价这类人才,依然存在难点。一些地方在评优评先中,还是倾向看“表达能力”“展示水平”,过度依赖材料和述职现场。久而久之,把“能说的”当成“能干的”,把“上台次数多的”当作“业绩突出的”,真正把事情办妥的人,反倒容易“沉下去”,甚至被忽略。
干部工作讲求实事求是,识人更要回到岗位实绩和日常表现上来。要清楚地知道,谁能守得住阵地,谁能扛得住任务,谁在没有聚光灯的地方,把分内事办好。那些低调做事、不主动请功的干部,并不是“不想上进”,只是他们把精力用在了实打实的工作上。识别机制若一味依赖“谁说得好”,就会漏掉这些“沉静的实干者”。
让“沉静型”人才不再沉默,仅靠倡导不够,还要靠制度兜底。一是考核指标要更细,基础岗位的贡献度、关键节点的保障力,不能用一套模板打通;二是评价方式要更实,不只看材料、不只靠会议,要注重平时了解、深入一线掌握情况;三是推荐路径要更宽,对不主动“出头”的人,应有专项识别通道,鼓励分管负责同志敢于推荐、敢于负责。
南仁东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他讲过什么,而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干。他入选教材,是社会对科学精神的致敬,也是组织在用人识人上的一个警示。我们不能总在事后缅怀“沉静者”,而要在当下真正识别他们、使用他们、成就他们。
沉静不等于沉默,低调不是低能。组织视角应当更宽广一些,让那些埋头干事、不善张扬的人,也有被看见的机会,有被托举的平台。(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