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青春向下扎根 梦想向上生长 ——从选调生王萍的成长看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担当
时间 :   2025-07-31 17:3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白云静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选调生王萍扎根山区、服务群众的事迹引发广泛关注。这位2024年新入职的年轻干部,用一年时间走遍大柳树乡的沟沟坎坎,从“听不懂方言”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小王干部”。她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青年干部应有的精神风貌,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样本。


一、读懂“王萍现象”背后的时代密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像王萍这样的高学历年轻人选择投身基层。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必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基层一线始终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王萍们选择“逆行”,体现的正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自觉担当。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新入职选调生中,主动申请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比例较往年提升2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优秀青年的共同选择。


更为可贵的是,王萍们不仅“下得去”,更能“待得住”“干得好”。她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直播带货破解销售难题,以“院落党课”激活基层党组织……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代青年完全可以在基层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实现价值。


二、解构“王萍路径”的成长逻辑

分析王萍的成长轨迹,可以清晰看到一条年轻干部锻炼成才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破茧”——突破舒适区的勇气。从听不懂方言到能用俚语和群众拉家常,从对农事一窍不通到能辨别小麦病害,王萍完成了从“书生气”到“泥土味”的蜕变。这种转变启示我们:年轻干部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要主动拆掉思维的围墙,真正拜群众为师。


其次是“扎根”——久久为功的定力。为解决饮水难题连续蹲点半个月,为推广特色农产品坚持直播100余场,王萍用“钉钉子”精神诠释了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种执着正是年轻干部最需要补的“钙”。


最重要的是“结果”——群众认可的实绩。衡量干部能力的根本标准,就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王萍帮助村民增收的50万元电商销售额、新建的3眼机井、组建的柳编合作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才是对“不忘初心”最好的注解。


三、新时代呼唤更多“王萍式”干部

当前,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尤其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干部。如何培养更多“王萍式”干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培养机制要“接地气”。应当完善“传帮带”制度,像大柳树乡安排老支书与王萍结对那样,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同时要打破“镀金”思维,建立常态化基层锻炼机制,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培养。


使用导向要“重实绩”。要打破论资排辈,对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大胆使用。王萍之所以能心无旁骛扎根基层,与当地“以实干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密不可分。


成长环境要“有温度”。既要严管也要厚爱,完善基层干部待遇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大柳树乡为选调生提供的“成长档案”“心理疏导”等举措,值得借鉴推广。


王萍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青春最美的模样,就是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在她身上,我们既看到了黄文秀式的情怀,也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精神。相信随着更多“王萍”的涌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正如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是太阳,但愿做一盏灯,照亮山村角落;我不是大树,但愿做一株草,染绿希望田野。”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力量,正是新时代青年干部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信心所在。(阳谷县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白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