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中,那些代代相传的“惯例”如同无形的高墙,将创新思维阻隔在外,让工作困于低效循环。善破“惯例高墙”,既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必然要求,更是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惯例高墙”的筑造,往往始于对经验的过度依赖。上级要求简化报表,基层仍坚持“手写留底+电子存档”的双重流程,只因“过去一直这么做”;群众诉求已转向数字化服务,窗口单位却固守“工作日现场办理”的老规矩,辩称“惯例不能破”。这些看似稳妥的“惯例”,实则是用形式主义的外壳掩盖了思维的惰性,不仅消耗着基层干部的精力,更在群众与政府之间筑起了无形的隔阂。
更值得警惕的是,“惯例高墙”会不断自我强化。当“多留痕、少担责”成为潜规则,干部们便会在“抄笔记、填表格”的机械劳动中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当“等指示、看先例”成为工作常态,创新便会被视为“冒风险”,最终导致基层治理陷入“守旧者安全、创新者吃亏”的怪圈。在乡村振兴中,有的村庄明明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却因“惯例”坚持种植传统作物;在社区治理中,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仍沿用“通知-开会-落实”的老旧模式,这些都是“惯例高墙”阻碍发展的鲜活例证。
破墙之路,首在思想“破壁”。要让基层干部意识到,“惯例”应是服务群众的工具,而非束缚行动的枷锁。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持续焕发生机,正是因为当地干部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打破“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传统思维,在实践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这启示我们,唯有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而非以“惯例合规”为准则,才能真正拆除思想上的藩篱。
破墙之策,要靠方法“破壁”。可以建立“惯例评估机制”,定期梳理现行工作流程,对那些“为了惯例而惯例”的做法进行全面清理。比如某地推行“无证明城市”改革,通过数据共享打破“办事必带纸质证明”的惯例,不仅减少了群众跑腿次数,更释放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精力。同时,要鼓励“微创新”,允许基层在政策框架内探索个性化方案——山区村庄可以用“村播带货”打破农产品外销惯例,老旧小区能够以“居民议事会”替代传统的“居委会决策”惯例,让创新在基层土壤中自然生长。
破墙之基,需有制度“护航”。要为敢于破惯例的干部搭建“安全网”,明确“三个区分开来”的具体标准,让“试错”与“违纪”界限清晰。当某地干部尝试用“线上投票”替代“现场表决”的惯例时,组织上应给予容错空间;当创新举措暂时遇阻时,考核评价应侧重“过程创新”而非“结果完美”。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怕违规”的顾虑中解脱出来,真正敢闯敢试。
基层治理的活力,永远藏在打破惯例的勇气里。当“惯例高墙”被逐一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灵活的机制、更高效的服务、更贴心的治理,基层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从“按惯例办事”到“为群众干事”的本质跨越,让每一项举措都扎根于实际需求,每一份努力都回应着群众期盼。(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