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时代党员干部当常以“三问”叩击灵魂、涤荡思想,在自省自励中坚守初心,以“人民公仆”的姿态扎根基层、躬身实干,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答好新时代的“为民考卷”。
一问“为何出发”,在回望初心中校准“公仆”坐标。“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回答的永恒命题。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只为治沙造林改善群众生活;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他们的行动,正是对“为何出发”最生动的诠释。党员干部要时常回望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摒弃功利之心、浮躁之气,始终牢记“我是党员,我是公仆”的身份定位。唯有将“为人民服务”镌刻于心,才能在面对复杂诱惑时保持清醒,在利益抉择中站稳立场,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校准为民服务的价值坐标。
二问“是否尽责”,在躬身实干中扛起“公仆”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作为是“人民公仆”的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任务繁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党员干部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作为。面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是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还是迎难而上、一抓到底?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是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还是勇挑重担、敢闯敢试?答案彰显着党员干部的担当底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多坐群众“小板凳”,多听群众“心里话”,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诠释“公仆”的责任与担当。
三问“能否坚守”,在自我革命中永葆“公仆”本色。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从“打虎拍蝇”查处的腐败案例可见,一些干部在权力、利益的诱惑中逐渐迷失自我,背离了“人民公仆”的初心。党员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在“红脸出汗”中祛除思想杂质;要涵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唯有如此,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正道,永葆“人民公仆”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政治本色。(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