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一名驻村干部,我时常凝视着褪色的军装与崭新的工作领域,思考着“有位”与“有为”的深刻辩证。从军营里的“稍息立正”到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从军人、央企职员到村干部、基层工作者,十一年间角色更迭、岗位转换,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担当始终如一。青年干部当秉持初心,怀揣“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基层沃土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褪去“兵味”融“土味”,以赤子情怀破除躺平思想。初到驻村点时,整齐的“豆腐块”被子与村民杂乱的院落形成鲜明对比。一次调解土地纠纷,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争执拉扯场景,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基层工作需要的不是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而是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真情实意。
跨越“本领鸿沟”,在实践熔炉中淬炼硬核能力。考上乡镇公务员后,面对纷繁的政策文件和千头万绪的基层事务,也曾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窘境,加之语言沟通不畅,倍感压力。一桩桩、一件件具体事务让我深刻体悟:基层治理既要有“一叶知秋”的敏锐洞察,更需“庖丁解牛”的精细功夫。为此,我尝试建立政策解读“翻译站”,将文件语言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努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突破“路径依赖”,用创新思维激活山乡春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有位”是组织赋予的责任,“有为”是时代呼唤的担当。从手握钢枪保卫国土,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变的是身份角色,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当我们把军人的血性转化为攻坚克难的锐气,把部队的纪律转化为狠抓落实的作风,将战场的智慧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必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答卷。这,就是一个青年干部对“有位更有为”最生动的注解。(剑河县观么镇:蓬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