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基层发展,关键在人。推动党员教育深入基层,是夯实农村党建基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只有让党的理论、政策和方法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融入乡村治理,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广大农村党员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党员教育下基层,让理论学习“接地气”。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党员教育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等问题。有的地方党课照本宣科,农民党员听不懂、用不上;有的地方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要让党员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创新方式方法。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出“田间课堂”“板凳党课”“方言宣讲”等接地气的教育模式,把党的政策与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结合起来,让党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例如,一些地区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夜校学习”,既不影响农忙,又能提升党员素质;有的地方通过“党员示范户”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学习的感染力。只有让党员教育“沾泥土”“带露珠”,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学以致用,让党员成为乡村振兴“排头兵”。党员教育不能停留在“学”上,更要体现在“做”上。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层党员的示范带动。 在产业发展上,党员要带头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成为致富带头人。例如,陕西某村的党员率先试种高附加值农产品,成功后带动全村发展特色种植,让村民收入翻番。在乡村治理上,党员要主动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在民生服务上,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村民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让党员在乡村振兴中“亮身份、作表率”,才能形成“一人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良好局面。
健全长效机制,让党员教育“常态化”。要让党员教育在基层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式学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党员教育阵地建设,用好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平台等资源,确保学习有场所、有内容、有实效。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把党员参与学习、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激发学习动力。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党员后备力量培养,吸引更多年轻党员、返乡人才加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党员教育深入基层,不仅是提升农村党员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让党的理论在乡村落地生根,让党员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才能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以更实的举措、更活的机制、更优的作风,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华文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