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引育用留” 破解乡村振兴“人才荒”
时间 :   2025-05-16 15:0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吕雨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唯有以人才“活水”浇灌乡村沃土,方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支撑。从政策创新到机制突破,从数字赋能到情感联结,唯有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体系,才能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润泽乡村。


以“求贤”之诚引进紧缺人才,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破解乡村“人才荒”,要以政策创新构建“近悦远来”的生态体系。“环境好,则人才聚”。要推出能足够吸引人才的政策,提供丰富的人才发展支持以及良好的生活保障与福利,让人才在乡村能安心创业、舒心生活,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到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与城市同等甚至更具特色的优质待遇,消除人才扎根乡村的后顾之忧。打造人才洼地既需“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真情实意”的温度。实施“鸿雁归乡”计划,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吸引在外人才回乡投身乡村建设,通过建立乡贤联络机制,定期组织返乡交流活动,让游子们时刻感受到家乡的牵挂与召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激发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要把政策扶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聚焦不同类型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政策,让乡村真正成为成为人才向往的“新高地”。


以“园丁”之心培育乡土人才,激活本土人才“内生力”。乡村振兴不是“精英独奏”,而是“全民合唱”。积极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线上+线下”技术交流平台,让“老把式”与“新农人”碰撞火花,形成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线上打造功能完备的农业技术交流网站与移动应用程序,线下定期举办农业技术交流会,设置交流洽谈区,方便“田秀才”与“土专家”、“新农人”与“老把式”随时交流心得、提出疑惑、分享成果,打通技能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老中青”传帮带培养链条。设立“乡土人才孵化基地”,开发“田间课堂+云端讲堂”双轨教学模式,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科知识整合成模块化课程,使“养在深闺”的民间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密钥,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人才振兴蝶变,形成人才培育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以“改革”之勇创新用才机制,打造产才融合“新引擎”。产业是人才成长的培养基。产业是人才生长的沃土,更是价值实现的战场。建立“揭榜挂帅”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束缚,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成果论英雄,凭创新实效拿奖励,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让真正有实力的人才在产业攻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智力支撑。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通过平台的搭建,让人才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之间自由穿梭,实现知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尤其注重将平台的辐射范围延伸至乡村,引导农业专家、技术人才下沉基层,让技术突破在田间地头,成果转化在村舍院落。


以“服务”之忱留住优秀人才,打造事业扎根“稳固巢”。要锻造“留得住带不走”的乡土人才军团,需构建事业激励、待遇保障、情感浸润三维支撑体系。在硬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更要培育人才成长“软沃土”。一方面深化机制改革,打破条框束缚,建立“负面清单+容错机制”,赋予农技专家更多品种选育、技术改良自主权,让田间实验室成为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开发数字化智慧服务平台,集成安居保障、子女教育、卫生医疗、配偶安置等贴心服务,实行“需求采集-精准滴灌-效果追踪”闭环管理,让人才们既能享受“拎包创业”便利,又能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度,真正实现人才根系深扎乡土。(青州市委组织部:吕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