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驻村工作作为连接政策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桥梁,其方向是否清晰、力量是否凝聚,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成效。在广袤乡村的实践中,“党建红”始终是引领驻村工作破浪前行的鲜明底色,以党建强组织、以党建聚人才、以党建兴产业、以党建惠民生,方能让驻村之路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以党建铸魂,筑牢驻村工作的根。驻村工作的核心在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而党组织正是这一过程中的“主心骨”。许多驻村工作队刚入村时,常面临基层村干水平有限、党员积极性不高、群众主动性不足等难题。此时,抓党建便是破局的关键:一方面,驻村干部需主动扛起“建强村党组织”的责任,通过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推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学政策、学技术,提升班子的政治素养与履职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役军人中培育党员骨干,把“村里的能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带富的带头人”,让村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变为“坚强堡垒”。
以党建聚才,激活驻村发展的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驻村工作,成效在才。然而,不少乡村面临“人才外流”的困境,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成为制约驻村工作的瓶颈。破解这一难题,需以党建为“纽带”,搭建人才回引、培养、使用的平台。一方面,驻村工作队可依托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资源优势,对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农业技术专家、电商运营人才、规划设计团队,为乡村发展提供“外脑支持”;另一方面,要聚焦本土人才培育,通过“党员带群众”“能手带新手”的方式,开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打工者”变为“创业者”。
以党建兴产,蹚出驻村致富的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驻村工作的核心任务。但部分驻村点存在产业同质化、抗风险能力弱、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导致“驻村时热闹,驻村后冷清”。要破解产业发展难题,需以党建为“引擎”,推动党组织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驻村工作队可引导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围绕本地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如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另一方面,要建立“党组织+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方权责,确保企业盈利、集体增收、农户受益,避免“一签了之”“一建了之”的形式主义。
以党建为方向旗,就是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让驻村干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让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唯有如此,驻村之路才能行稳致远,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邓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