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在280万村干部构筑的治理网络中,基层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更是群众幸福感的直接缔造者。
尹春燕的工作笔记永远停留在2025年7月26日,扉页“孤寡老人必查”被雨水洇开。这位46岁女支书转移完全村302名村民后,因折返救助独居老人被洪水吞噬。村民于秀芝记得:“书记用私家车送我们到安置点,自己却湿透指挥到最后。”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全国年均27名村干部因公殉职,68%牺牲在灾害现场,他们用“党员先上”构筑起群众生命安全的“血肉堤坝”。日常治理中,“暖心”体现在细微坚守。重庆选调生瞿振鑫的“民情台账”记录着独居老人用药时间、留守儿童放学路线;基层干部的温度,就藏在暴雨夜的手电筒光束里,田间地头的草帽檐下,深夜办公室的台灯光晕中。
面对无人机植保致蟹塘受损纠纷,芜湖范启玉创造“三步调解法”:查看受损蟹苗、邀请专家评估、用“一亩麦田收成”类比赔偿,使9户蟹农与种粮大户握手言和。这个司法部案例展现了基层干部“解铃”的专业智慧。让网格员掌握矛盾识别技能,家庭纠纷化解满意度达98%;常德“1369”矛调机制整合七部门力量,将调解周期从47天压缩至12天。正如兰云峰所言:“要把办公桌搬到群众急需处。”
汉寿县“党员积分制”让上访户李建国变身议事员,用积分农具助邻里春耕。这背后是280万基层干部践行的“三三工作法”——三分之二时间走访、三分之二精力化解矛盾、三分之二资源投入民生。尹春燕殉职后村民自发搜救18天;泗洪“干部下沉”解决3100余个诉求,“民情日记本”写满“现在干部懂我们的心”——这些细节诠释着: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决定治理的温度与深度。
站在“十五五”规划节点,基层干部正以“暖心”聚民心,用“巧劲”解难题。从北京白河湾到深圳调解室,从福建“数字治理”到湖南“积分管理”,这些“最小治理单元”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人民政府: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