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医生给我做手术,医生辛苦了!”9月18日一早,来自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患儿古丽古娜·依明(简称小古丽)端着锦旗,用稚嫩的声音感谢救治过她生命的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高志刚。一同送来锦旗的,还有来自阿瓦提县的患儿阿依佐合热·麦麦提。
时间回到3年前的3月,当时只有4岁的小古丽,生命却如同即将燃尽的灯油,随时都可能被疾病吞噬。她出现反复呕血、黑便的症状,被医院确诊为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罕见病)、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可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小古丽连所需的输血量都无法保障。
“家里真的没有钱,我们放弃治疗……”小古丽的妈妈擦着眼泪,艰难地做出这个决定,第一师医院的医护人员听后都倍感惋惜。幸运的是,第一师医院为小古丽申请了救助基金,手术费在医保报销后,剩余部分由基金会全额承担。随后,浙大儿院高志刚副院长为小古丽开展“门脉高压脾肾分流术”,成功解决了她的病症,让小古丽摆脱疾病折磨,重新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小古丽一家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3年前的7月,阿依佐合热的妈妈在抚摸孩子肚子时,意外摸到一个又大又硬、像石头一样的鼓包。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后,阿依佐合热确诊为腹腔巨大囊肿(胆道来源可能),病灶大小10cm×9cm,这个巨大的囊肿几乎占据了当时只有5岁的她腹腔的一半空间。
医生向阿依佐合热的妈妈解释:“您的女儿患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巨大的囊肿已经压迫并移位了右肾、胃壁等器官,肝右动脉受压严重,还出现了胆汁淤积,最棘手的是囊肿已经感染,若不及时手术,孩子可能会因胆管炎、胆总管穿孔、胆汁性肝硬化、甚至癌变而失去生命。”听到这番话,阿依佐合热的妈妈瞬间眼泪夺眶而出,大脑一片空白。
考虑到若采用开放手术,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创伤,还会留下长长的疤痕,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三病区(小儿外科)医疗团队立即拨通了高志刚副院长的电话。得知阿依佐合热的情况后,高志刚副院长答应在百忙之中奔赴边疆,为孩子开展微创手术。然而,手术难度远超预期——阿依佐合热腹腔内的囊肿不仅压迫、移位了周围脏器,还合并胆道梗阻,与周围脏器形成致密粘连,加上反复感染,很难区分正常脏器与囊肿的结构,且囊肿周围血管十分丰富。经过近8个小时的奋战,高志刚副院长成功为阿依佐合热完成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
如今3年过去,曾经因疾病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延误入学的小古丽,身高已经超过班里一半的同学,上学的她英语成绩名列前茅,依旧热爱画画,也享受在操场上奔跑的快乐;而曾经面色黄瘦的阿依佐合热,如今也长得白白胖胖,健康活泼。
9月18日当天,为详细了解两个孩子的术后恢复情况,高志刚副院长带着小古丽来到超声医学科,通过技师移动的探头,仔细查看了分流血管的吻合口情况,显示血液通畅,无吻合口狭窄表现。对于阿依佐合热,通过核磁共振胆道成像检查,明确了胆道吻合口情况良好。考虑到阿依佐合热的家庭情况,高志刚副院长主动承担了医保报销外的自费部分。
从为小古丽闯过“门脉高压””生死关、帮阿依佐合热剥离腹腔巨大囊肿,到3年后仍记挂她们的术后恢复,高志刚副院长的每一份牵挂都化作了跨越万里的守护;而他带着先进技术赴边疆示教、帮当地医院积累罕见病诊疗经验的行动,让援疆不止于“救好两个孩子”,更在为边疆医疗“强根基”——这份藏在手术刀与关怀里的医者仁心,既点亮了两个家庭的希望,也为提升边疆医疗服务能力、筑牢各族患儿健康防线注入力量,成为医者担当与家国情怀交织的温暖注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