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正心诚意学查改,心无旁骛育英才
时间 :   2025-08-28 17:0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曾国和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2025年秋季开学在即,湖南省娄底市暑期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活动拉开了序幕,今年该市集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查摆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方向;扎实推进整改提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师德师风问题,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师德水平整体提升,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简而言之,就是“学查改”。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在“学查改”专题活动中,广大教师应“正心诚意”,真正做到认认真真地“学”、诚诚恳恳地“查”、切切实实地“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范围。


一、“学”有所指,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今年的专题教育活动重点围绕教育家精神和政策法规开展系统学习,学习的内容指向性很明确,既有法规政策层面的,也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既有先进典型的学习,也有违反教师职业行为的典型案例分析。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让我们知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原则和起码要求;《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提出了具体要求,让我们知晓教师的言行举止、执教理念、从教行为、处事原则等方面必须遵循的准则;《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办法》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画出了红杠杠,架起了高压线,让我们知晓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后果,需承担的责任;《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惩戒”的尚方宝剑,让我们知晓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该“惩戒”、该怎样“惩戒”,确保我们在惩戒的时候不越位、学生不会受伤害,也确保教育工作者在《规则》前提下实施的“惩戒”不会受到不应有的、不公正的待遇。


如果说学习政策法规,是让我们知晓教书育人的基本行为准则,那么教育家精神和先进典型的学习,则是为我们教书育人思想行为的升华指明努力的方向、树立学习的标杆。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及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它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一理念的形成,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与革新,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它强调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导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教育家精神还倡导教师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这种精神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一颗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持续学习:保持好奇心,不断吸收新知,提升自我;


2. 情感投入: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3. 创新实践: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社会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总之,教育家精神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至于对违反师德的红线和案例分析,旨在促使广大教师以反面典型为警醒,深刻反思,引以为戒,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从而起到以案说法、以案明纪、以案示人、以案促德的警示、震慑、教育作用。使我们时刻自省、自警、自励,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生态。


二、“查”有所得,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本次专题教育活动,提出了“师德师风突出问题自查清单”,要求我们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查找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师德师风突出问题自查清单》分为七大类、20条,包括“思想政治”“教学态度”“教育方式”“廉洁自律”“教育科研”“师生关系”以及其他违法职业道德行为。这20条清单方向明确,内容全面具体,对照《清单》,诚诚恳恳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才能明确整改方向,取得整改实效。


查摆问题,除了《清单》上所列的问题,我们不要忽略人性的弱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弱点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性缺陷。


有的人消极面世。对现实退缩与逃避,内心极度空虚,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去做,似乎什么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有的人十分自负。自信十分重要,但如果“过分”自信就会变成“自负”,就会自我膨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顾集体利益和他人感受。


有的人天生傲慢。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一般来说,知道东西越多的人就会越谦虚,而知道得越少、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


有的人生性多疑。总是给自己套上无中生有的心灵枷锁。古语有云:“长相知,不相疑”,其实这句话也可反过来说,不相疑,才能长相知。但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也一直都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有的人画地为牢。把世界关在门外,把自己封闭起来,可以躲避风雨,但是阳光也进不来了。一个能够打开心扉,迎接阳光的人是永远不会自闭的。


有的人办事偏执。偏重于自我的执着,固执己见,遇事纠结,喜欢钻牛角尖。


有的人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不思长远的“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贯的行为方式。


有的人贪欲严重。对金钱的欲望、对荣誉的索取,使得有些人变得贪婪无比,吃相难看。


有的人嫉妒心强。嫉妒是人心上的肿瘤,有的人见不得别人好,一旦自己比别人差,就一定会认为别人的“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


有的人贪慕虚荣。追求个人的荣耀和表面的光环,却不知内心空虚无知、外表光鲜的人反而招人厌烦。


诚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有缺点也好,有不足也罢,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摒弃人性弱点,诚恳接受批评,切实加强整改,才能赢得尊重。教师不是圣人,教师也食人间烟火,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树立“有错必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我们要勇于查找自己的问题,查出自身存在的有碍于教书育人的不良言行,这样对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流研讨的时候,我们要敢于“亮丑”,也不怕别人“揭丑”。敢于“亮丑”是自身思想境界的升华,不怕别人“揭丑”是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具有积极向上的强烈要求的最佳表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做到“正人先正己”,只有“日日自省无歇时”,才能在不断自我革命、自我磨砺中成长。


教师的使命在于将自己渊博的学识、优良的品行传承给周围的人。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是优良作风、优良品德的社会传承人,教师的教育对象也不仅是别人家的孩子,自身的言行举止不仅对一届一届、一代一代的学生有巨大影响,而且对自己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有深远影响。所以,于公于私,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掺杂“私心杂念”和“歪风邪气”,否则,受损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形象,为害的将是整个家庭和社会!


三、“改”有所成,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今年的专题教育活动,“学”是基础,“查”是关键,“改”是落脚点,通过“学查改”,促进师德水平有效提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也许不能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能改变社会潮流和舆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并通过不断自我革命,自我提升,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学生。


“改”掉查摆出来的问题。根据《清单》自我剖析,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认真整改,逐条销号,并不断反思。对照20条清单,“三省吾身”,做真真实实的立德树人表率。


“改”掉自身存在的陋习。克服“惰”性,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方法。懒惰是教师最大的敌人,知识不更新,工作不尽责,就是懒惰的表现。作为教书育人使者,我们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随”性,不断加强法纪观念。教师的工作必须循规蹈矩,不能随性,更不能散漫,随性散漫、马虎了事,断不能为人师表,迟早会惹祸出事,甚至会违纪违规违法!


“改”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也许与生俱来,但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弱点,才能不断去克服。比如,具有自负、傲慢、多疑、性格偏执的人能多换位思考,遇事多从大局出发,逐渐做到设身处地为集体、为他人考虑,则自身的弱点就能逐渐消退,个人的心胸自然会变得更加宽广。再比如,心存侥幸、贪欲强的人,多从坏处着想,多学学政策法规,对法纪法规心存敬畏,则这种贪念自然会逐渐减弱。


“改”有所成,就是要竭尽所能地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言行,树立教师教书育人形象。


——“改”,要有决心。没有决心的改,是一句空话。我们每年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搞这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必须有决心真改实改,绝不能自欺欺人,落入新的形式主义窠臼!


——“改”,要有信心。首先我们要对上级政策有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贯彻,党和国家风清气正的氛围越来越浓郁,不良社会风气大大扭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其次,要对教育有信心,近几年来,国家的高精尖发明层出不穷,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科学发展、人才振兴,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所以,要想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想民族振兴、国家强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必不可少。


——“改”,要有狠心。对有的人来说,“改”是痛苦的,是一种自我革命,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伤的胆气,但“改”只是阵痛,换来的是“久安”。有的事不“改”,过得一时侥幸,也许到头来会“痛”一辈子。所以,不良作风、不良习气,不能不改,必须下狠心去改,只有这样,方能换来舒坦人生。


“改”有所成,就是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矢志做立德树人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也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时代越是向前、国家越是发展,越需要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好教师。我们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增强本领。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我们要坚持不懈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广大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又要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差异化评价、针对性施教。我们要不断提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期盼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牢记“学不可以已”的古训,勤于学习、笃行不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持续加强知识储备,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我们要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要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重要要求,也是对担负立德树人重要职责的广大教师的重要要求。我们要永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并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强教必先强师。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正心诚意学查改,心无旁骛育英才,矢志做立德树人的光荣的人民教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湖南省涟源市六亩塘街道中心学校:曾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