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事务繁杂、压力大,干部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202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基层减负,一系列务实举措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激发了基层实干担当的新风气。
一是明确减负工作要求。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各地减负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在文件精简方面,许多地方严格执行发文管理,严控数量、提升质量,使干部从“文山”中解脱出来,更能集中精力抓落实。会议精简同样成效明显。多地乡镇建立“无会周”“无会日”制度,大幅减少会议数量和时间。基层干部逐步从“会海”中抽身,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社区小巷,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实在在解决民生问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二是优化考核检查机制。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规定》推动考核“化繁为简”,各地通过整合考核项目、压缩考核频次、严禁计划外考核,大幅减少重复考核、多头考核现象,让干部不再疲于应付,更能专注本职、服务群众。
三是增强基层减负效果。在“减负”的同时,各地也注重“赋能”,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通过制定更科学、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并强化结果运用,实现激励先进、带动整体,基层干部积极性显著提高。基层减负赋能,实质是减去形式主义的束缚,增添实干担当的力量。让干部从冗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去,使基层再焕新活力。(榕江县栽麻镇人民政府: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