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锻造生态治理硬核干部
时间 :   2025-08-15 18:1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朴素话语,已经写进了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近日,最高法、最高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执法司法工作协同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标志着生态治理进入了“协同作战”的新阶段。然而,机制更紧密了,任务更艰巨了,真正冲得上去、干得下来的干部队伍,准备好了吗?


答案并不乐观。禁渔令发布多年,仍有“暗网买卖”;一些河段明令禁止采砂,夜间却机器轰鸣。治理不能只靠文件,一线干部的“本事”与“担当”,才是实打实的执行力。可在不少地方,生态岗位人手不足、专业不强,甚至“临时拼凑”;有的干部面对复杂局面,怕担责、不敢闯、不愿管,推一推、动一动,缺乏主动性与韧劲。治理任务和干部能力之间的不对称,已经成了流域保护中的痛点之一。


保护生态不能靠一时热情,靠的是一支稳得住、打得赢的队伍。要从选人、育人、用人上多下功夫,把责任心强、能吃苦、有经验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也要为年轻干部创造磨炼的机会,在实践中长见识、练胆识、增本领。组织部门应把生态治理一线当作育才选才的“热土”,看实绩、看作为、看人品,把那些肯干事、能担事的干部识别出来、用起来。


建立专门培养机制,让“生态通才”真正成长起来。培训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关键是“带着问题学、跟着任务走”,推动干部在执法协作、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具体事务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对长期坚守生态一线、勇于啃“硬骨头”的干部,要在岗位安排、评先评优、职级晋升中优先考虑,让实干者有舞台、有盼头。


机制设计要更实。比如,推动“揭榜挂帅”,让有能力的干部挑最难的担子;建立任务清单、实绩台账、定期评估,让治理成效看得见、比得出;强化“赛马机制”,让竞争带动干劲,让优秀干部有奔头、有机会。


江西九江就在探索。当地在湖泊治理、岸线修复等项目中设立“实绩观察点”,以数据、群众评议和现场评估为依据,为干部打“成长档案”。两年内,已有40多名干部通过这个渠道获得提拔或重点培养。这种“实打实看表现”的做法,让干事者脱颖而出,也让“混日子”没了退路。


生态治理没有终点,干部队伍建设也没有句号。这场硬仗,是比耐力、比胆识、比担当的长期战。组织部门应同步谋划生态岗位体系建设,推动将生态类干部纳入专业序列,打破“政法归政法、环保归环保”的壁垒,鼓励跨部门锻炼与交流,培养一批真正懂流域、懂法治、能协调、会落地的“多面手”。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要靠一双双踏实的脚步、一件件扎实的工作。组织部门要把“干将”和“闯将”推到生态治理最前线,让他们挑重担、打硬仗,把一纸意见,真正变成长江两岸的绿意盎然、万物生机。(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