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谁掌握了种源,谁就有发展的主动权。2023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杂交水稻、玉米、小麦等都传来好消息。但网络售种兴起后,假劣种子也在暗中流动。今年上半年,全国审核网售商户资质2.2万余家、督促整改7200多家、下架不合格种子19万件。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群分布在科研、监管、推广等环节的人,在不声不响地做着守护种业的事。
育种是第一道关口。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地块上,科研人员的节奏与稻谷的生长几乎一致。袁隆平团队当年把超级杂交稻亩产从700公斤提高到1200公斤,靠的不是几次试验,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琢磨。如今的新一代科研人,白天在烈日下察看叶色、量株高,晚上回到实验室分析基因测序数据。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正在联手搭平台,让年轻人有机会在实地积累经验,把关键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市场环节的监管力量同样重要。去年9月,湖南岳阳一处仓库被举报存放可疑稻种。执法人员赶到后,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查出3吨假冒种子,避免了2万亩地的减产。这样的查处,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检测的复合型人才。在线上,平台技术团队利用大数据和图像识别,揪出虚假宣传、套牌包装的商品,并与地方执法配合及时下架,把劣种挡在田间之外。
到了农田里,农技推广员是农民和好种子之间的桥梁。去年秋播前,四川南充高坪区的农技员们带着样品,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在门口摆上清水盆,用镊子夹起几粒油菜种,让农民亲眼看劣种浮在水面上。他们还顺带帮农户核对播种时间、密度,提醒防治病虫害。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比任何文件通知都直接。
要让这支队伍长期发挥作用,还得有制度作保障。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4年度十大涉种典型案例中,两起网络售种违法案的商户被罚款、列入黑名单,信息同步到全国平台,在不同地区形成震慑。对监管人员来说,这些案例既是警示,也能当作培训时的活教材。
从试验田到执法现场,从数据分析室到农户的院坝,一粒种子的旅程里,少不了不同岗位的接力。科研人员攻下育种难题,监管队伍守住市场关口,农技员把好种子送到农民手里,制度为整条链条撑起保护伞。正因为有人在实验室忙到深夜,有人在烈日下巡查田间,有人在电脑前筛查数据,好种子才能落地发芽、长成粮食、稳住饭碗。面对不确定的环境,稳定的种源和可靠的人才,才是粮食安全最稳的依靠,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底气所在。(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