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让“沉静型”人才被看见、托举
时间 :   2025-08-11 18:5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媒体报道《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这让我想起南仁东的一句话:“让我自己过去看。”干脆、直接,没有一点包装。这个人,一辈子几乎就干成了一件事——“中国天眼”。他不爱讲话,也不抢功劳,更不会为了露脸去凑热闹,但只要事情在,他就在,问题不推,责任不躲。看着那张照片,我突然想到,身边也有那么一类人,总是安安静静,却总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


我认识几个这样的人——常年守在最普通的岗位,不抢热点,不争着在群里发言,话不多,但活不少。平时不怎么开口要资源,可一到最棘手的事,他们总会自己顶上去。荣誉榜上很少有他们的名字,可关键环节少了他们,整件事就卡壳。他们是那种不会吵,但能一直把活干到最后的人。很多时候,他们的价值,不是靠一纸汇报写出来的,而是靠那四个字——始终如一。


问题是,现实里想认出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有些地方的评优,还是看谁台上讲得溜、PPT做得漂亮。久而久之,台上说得好就成了“能干得好”,上台多就成了“业绩突出”。而那些埋头把事做妥的人,反倒容易被埋在角落。


识人这事,还是得看平时的活干得怎么样。谁能守住阵地,谁能扛住任务,谁在没聚光灯的时候把分内事办好——这些,比台上讲得漂亮重要得多。那些低调干事、不抢镜头的人,不是不上进,而是把心思都用在活儿上了。要是识别机制总看“谁说得好”,就很可能漏掉这些沉静的实干者。


要让这些沉静型人才被看到,光口头表扬不够,制度也得跟上。考核指标要更细,基础岗位的贡献、关键节点的保障力,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评价方式要更实,不只看材料、不只靠开会,要多去一线看看他们怎么干;推荐路径要更宽,对那些不主动出头的人,得有专门的识别通道,让分管领导敢推、敢担责任。


南仁东的故事让人敬佩,不是因为他说了多少漂亮话,而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干。入选教材,是社会对科学精神的敬意,也是对我们一个提醒:别等人走了才想起他们的好。识别、使用、成就这些沉静的实干者,要趁早。


沉静不等于沉默,低调不代表没本事。组织的眼睛要看得更远些,让那些埋头干事、不善张扬的人,也能被看见,也能被托举。因为你看见他们的那天,很可能正是他们让一件事安稳落地的那天。(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