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消费领域,情绪与情感正逐渐成为驱动消费的新引擎,催生出众多新消费热点,情绪消费已然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在各类旅游体验中,“积极的情绪价值”备受游客青睐,甚至超越了传统观光需求。从“宠粉文旅”到“解压文旅”“疗愈文旅”,“情绪文旅”日益走俏,相关新服务不断涌现。放眼整个消费市场,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年轻人热衷于抽盲盒、买“谷子”,借此获得愉悦感受、满足社交需求,使得中国潮玩产业市场总价值一路攀升。以宠物为代表的“陪伴经济”迅速走红,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据研究报告数据,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即将突破2万亿元。
情绪消费蓬勃发展,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以注重自我感受和个性表达的年轻一代为典型,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占有,更渴望获得认同感与情感连接,愿意为情感共鸣和精神愉悦买单。抽盲盒时的悬念感、惊喜感,手作体验中的互动感、成就感,这些情绪层面的获得感,成为推动消费行为的关键动力。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宏观背景下,情绪消费无疑代表了极具潜力的消费升级方向。
对于相关行业的经营主体而言,情绪消费的“风口”充满诱惑。但要真正把握机遇,绝非易事。首先,必须修炼好“内功”。单纯以情绪价值为卖点的消费,主观性较强,稍有差池便可能失去市场。消费者对于这类消费有着明确的评价标准:产品或服务能治愈什么?其文化能否打动人心?消费者能否融入其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只有精准回答这些问题,满足消费者的高期待,才能提升商家口碑与市场竞争力。
服务品质是立足市场的根本,过硬的品质才能经得起市场检验。以持续火热的“疗愈经济”为例,一些商家在营销“心灵SPA”“减压课程”等项目时,一味贩卖焦虑,非但无法让消费者舒心,反而适得其反。情绪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对人的关怀,抱着“赚快钱”的心态搞噱头、博眼球,注定无法实现从“物有所值”到“心有所属”的转变。精准洞察人们内心的“情绪褶皱”,以更多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内核和情感内涵的产品与服务,才是经营主体抓住情绪消费机遇的关键。
推动情绪消费长期健康发展,还需构建清朗、友好的消费环境。情绪价值难以量化,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定价规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如何认定?消费者维权时如何举证?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以更高的治理智慧予以解答。强化市场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才能确保行业沿着正轨发展。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适度为情绪买单能为生活增添色彩,但不应将幸福感完全与“买买买”画等号,要善于鉴别、理性消费。
当传统衣食住行用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不少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化、美学化的个人体验与感受,这正是消费换挡升级的体现。情绪消费等新消费领域的成长壮大表明,只要紧盯消费者日趋差异化、私人化、个性化的消费偏好,顺势提升消费品质、改善消费环境,就能发掘新的内需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人民政府: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