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现存困境
时间 :   2025-05-22 17:2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星皓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生态公益林作为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基层管护实践中,一系列现实困境制约着生态公益林功能的充分发挥,可需系统性解决。


一、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公益林的管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以及人力管护,但目前资金投入以及劳力输入明显不足,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人力投入也仅限于受益者与山主的管护。资金短缺使得许多必要的保护管理措施无法有效实施,部分地区生态公益林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林区道路、防火设施等不完善,在公益林区域范围内修建便道、防火带难以得到财政支持;二是林木采伐对于公益林的限制过大,无论是自然保护区以内或保护区以外的公益林,大部分地区规定只能对其进行抚育,无法进行皆伐、间伐,导致群众对公益林管护工作失去了一定动力。


二、制度短板:管理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制度是重要保证,但当下对公益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一是在部分地区生态公益林界定标准不够严谨,导致林地的判别是否是生态公益林存在争议,严重影响公益林管护工作落实。二是对违反、违法破坏公益林林地的行为的处罚制度不够严厉,对盗伐、乱砍滥伐、非法采伐的处罚都是异地或原地补植补造林木,处以林木破坏价值相对应的罚款,违法成本低、威慑力不足,对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不能起到严格约束作用。三是乡镇林业部门未配备专人负责管护公益林,乡镇林业工作人员不足、管护工作全部由护林员完成,大部分护林员及群众不知自己的管护范围,无法对公益林的管护进行政策支撑。


三、人才瓶颈:专业能力与实践需求脱节


基层管护队伍呈现"老龄化、非专业化"特征,多数护林员由当地居民兼任,缺乏林业病虫害防治、生态监测等专业知识。由于系统培训机制缺失,管护人员难以识别早期病虫害隐患,对非法砍伐行为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管护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四、利益冲突:民生需求与生态保护尚未平衡


生态保护限制与居民经济诉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严格的采伐限制和产业开发禁令切断了林农的传统收益渠道;另一方面,现行补偿机制存在标准偏低、发放周期长等问题,无法充分弥补林农的机会成本损失,导致当地居民缺乏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甚至做出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存在的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的良性发展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为了更好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我们必须把政府、社会和当地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合理协调好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贵州省榕江县水尾乡人民政府:王星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