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突破口,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全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决不允许‘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些论述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让作风建设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破除“看客心态”,在思想淬炼中校准行动坐标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顽疾,本质是形式主义作祟。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在基层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将作风建设视为“别人的事”,把学习教育当成“耳旁风”,开会时拍胸脯表态“坚决落实”,会后却将文件束之高阁。这种“台上讲作风、台下搞变通”的双重标准,正是对“楼梯响”的生动注脚。
要破除这种“看客心态”,必须从思想深处“补钙壮骨”。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束缚干部的“紧箍咒”,而是保护干部的“护身符”。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初心使命,检验的是党性修养。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杜绝“材料出政绩”“留痕不留心”的虚招,建立“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的实绩清单,让每项工作都经得起“群众打分”。只有把作风建设从“文件”走进“心田”,才能避免“空转打滑”。
警惕“疲劳综合征”,在常态长效中锤炼过硬作风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在基层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曾几何时,个别地方出现“四风”问题改头换面、隐形变异:有的将超标接待转入“农家乐”,有的把培训变成变相旅游,有的用“微信红包”收受礼金。这些“新变种”提醒我们,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应探索建立“三张清单”制度:权力清单晒出“边界”,负面清单划出“红线”,责任清单标出“刻度”。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证明多、盖章难”问题,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制度,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作风建设既要靠“当下改”的猛药去疴,更要靠“长久立”的制度约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
践行“人民至上”,在为民服务中彰显初心本色
“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作风建设的终极指向。在基层工作中,不应满足于“墙面刷新、管线重铺”的表面文章,而是通过“板凳会议”“鼓楼会”收集群众诉求,将闲置仓库改造成“邻里中心”,在楼道转角处设置“共享工具墙”。这些“微改造”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不是“政绩盆景”,而是“民生实景”。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终要落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从清理“奇葩证明”到推行“一网通办”,从整治“文山会海”到建立“基层减负清单”,每一项举措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作风建设的成效,要由群众来评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为基层党员,我们既要当好作风建设的“螺丝钉”,更要成为“发动机”。既要警惕“只闻楼梯响”的虚晃一枪,更要杜绝“人下来了却没干实事”的形式主义。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楼梯响”真正转化为群众获得感的“人下来”,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从江县医疗保障局:姜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