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更明确提出,“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蓬勃发展的“妈妈岗”仍多集中于手工缝纫、家政服务等低技能领域,广东鹤山制伞厂5000名宝妈“按件计酬”的灵活就业虽解了燃眉之急,却难破职业天花板。江苏东海县穿戴甲产业借宝妈巧手创造80亿元产值的案例启示我们:必须推动“妈妈岗”从权宜之计升级为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妈妈岗”的繁荣背后暗含隐忧。无论是“花馍生产线”,还是“日结沉香工”,岗位设置尚未跳出传统女性职业窠臼。更值得关注的是,按件计酬的薪酬模式使宝妈们为兼顾家庭被迫接受低时薪,一些地方从业者月入4000元的背后,往往是远超标准工时的劳动投入。各级工会组织正在积极介入,如广东省总工会推出的“宝妈技能提升计划”,已帮助超3000名女性获得职业技能认证。
破局关键在于激活“妈妈岗”的数字化基因。湖北蕲春7.6万名“女艾灸师”的转型证明,技术培训能打破职业边界。建议借鉴德国“迷你工程师”模式,将技能拆解为可灵活学习的模块。人社部近期在15个城市试点的“宝妈数字技能培训”项目显示,经过80课时培训的学员,数字化岗位就业率达67%。广东中山鼓励企业开发技术类“妈妈岗”的实践,与《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缩小数字鸿沟”的要求高度契合。
推动这场“技术跃迁”,需要政策精准发力。一方面,可将“妈妈岗数字化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另一方面,借鉴东海县百日培训经验,建立“宝妈数字技能学分银行”。全国总工会正在推广的“职工夜校”模式,为宝妈群体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渠道。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框架下,还需为远程办公的宝妈设定“断网权”,确保弹性工作不演变为无限加班。
从针线筐到键盘鼠标,“妈妈岗”的升级是对女性发展权的深层回应。当《“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遇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政策交汇处正孕育着这样的未来:每一位妈妈都能在科技赋能中,将育儿时光转化为职业跃升的“黄金期”。这既是乡村振兴“她力量”的充分释放,更是高质量发展“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生动诠释。(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