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有利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沉下身“唠”家常,把脚印刻进群众心窝里。群众的声音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党员干部要带着真心、真情和真意入基层,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做到“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情入”基层。同时,基层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镜子”,它映得出初心使命,照得见作风虚实,党员干部若想“考”出好成绩,就得把自己“摆进去”。
沉下心“解”难题,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员干部沉下心来解难题,不是“蜻蜓点水”式走访,而是以“解剖麻雀”的细致找准群众痛点。要用脚步丈量民情,让问题浮出水面,要用辛苦指数换幸福指数,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沉下力“谋”长远,把根系扎进乡村发展中。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不能“一阵风”“走过场”,而是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打基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谋长远。党员干部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当好产业规划的操盘手,让特色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引擎。乡村长远发展,关键在人,党员干部还要当好“育才园丁”,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返乡人才留得下来。
党员“沉下去”,民心“聚起来”,是责任担当也是力量凝聚,只有不断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赢得民心,汇聚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人民政府:林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