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党员干部 循迹“黔”行里的“民之情怀”
时间 :   2025-04-01 18:1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梓微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黎平县肇兴侗寨,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他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黔”行里的“民之情怀”,以实际行动答好为民答卷。


听见“急难愁盼”,当好民呼我应“贴心人”,做到“枝叶关情”。群众的“急难愁盼”,既是民意,又是民忧,关乎民生,关乎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每次到地方考察,都会深入群众,关心百姓生活冷暖,认真倾听人民的心声与诉求。“人民”二字,力重千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察觉百姓小事中浓缩着的“国之大者”,与群众“打成一片”,更好地交心谈心,促进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小改变”做实“大民生”,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实现便民“零距离”,在“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中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进步。


重视“理论浸润”,提高乡村振兴“凝聚感”,不断“蓄力赋能”。习近平总书记进侗寨话振兴、访古城看发展、察产业谋未来,串起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当前,部分地区存在基层农民群体接触党的政策方针少、党纪法规基础薄弱等问题。正所谓“党心民心、万众一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活用“院坝会”“坝坝会”等党群交流平台,因地制宜打造好基层乡村理论学习“微课堂”,用“大白话”让党的创新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的“三农”政策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院落。


激活“文化基因”,寻觅苗侗歌舞“活化石”,深挖“民俗富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并指出要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层挖掘、善于挖掘本地区的歌舞“文化富矿”,依托文化遗产“宝库”开发沉浸式民俗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带来文化自信,在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写好“民俗故事”,挺起“民族脊梁”,让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贵州省剑河县岑松镇人民政府:杨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