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那震彻寰宇的枪声,已然过去百余载,但其凝聚的爱国情怀、担当气魄与奉献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穿越时空,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前行之路。这场伟大革命,不仅是推翻帝制的壮举,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与精神洗礼,其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值得今日之党员干部深刻体悟、躬身践行。
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爱国心。爱国主义是辛亥革命最激昂的主旋律。面对山河破碎、列强环伺的危局,无数志士仁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自少年时代便立志“振兴中华”,一生奔走呼号,足迹遍布四海,虽屡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其革命动力正源于对祖国最深沉的挚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坦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毅然舍小家为大家,慷慨赴死,其情可悯,其志可昭。这份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忠诚,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最核心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将爱国情怀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蓝图,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做一名坚定的爱国者。
肩扛“舍我其谁,敢为人先”的英勇担当肩。辛亥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革命者们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非凡担当。武昌起义前夕,形势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基层官兵,在计划暴露的紧要关头,毅然打响了首义第一枪,以巨大的勇气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掀起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被誉为“巾帼英雄”的秋瑾,毅然冲破封建牢笼,投身反清革命,面对死亡威胁毫不退缩,高呼“秋风秋雨愁煞人”,从容就义,展现了革命者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他们用行动证明,担当是改革攻坚、开拓事业不可或缺的品质。今天的党员干部,身处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发扬这种主动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风险面前敢抉择,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在攻坚克难中展现作为、不辱使命,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领头雁”。
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情。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志士的鲜血与生命铸就,他们用无私奉献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黄兴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军事领袖,多次组织领导武装起义,身先士卒,积劳成疾,却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冯如,立志航空救国,在美国学成精湛技术后,拒绝优厚待遇,毅然携飞机及制造技术回国,致力于增强祖国国防力量,其行为闪耀着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光芒。这种为了理想和事业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实基石。党员干部当以革命先辈为镜,常思“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默默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莱西市马连庄镇人民政府:孙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