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一杯酒,人生一步错。酒驾醉驾从来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乎生命安全、党纪国法的“大事要事”。今天,我们围绕“严禁酒驾醉驾”开展提醒教育,核心就是要大家认清危害、守住底线,真正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一、算清“三本账”,认清酒驾醉驾的沉重代价
1.算清“法律账”,触碰红线必受严惩。《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酒驾将面临暂扣6个月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再次酒驾则吊销驾驶证,处10日以下拘留及罚款。醉驾更是直接构成危险驾驶罪,将被判处拘役(1-6个月)并处罚金,驾驶证吊销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营运车辆驾驶员醉驾则10年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重新取得后也不得驾驶营运车。对党员干部而言,酒驾醉驾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是违纪行为,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轻则给予警告、记过处分,重则开除党籍、公职,一旦触犯,职业生涯、政治生命直接“清零”。
2.算清“家庭账” ,一人失足全家受困。酒驾醉驾的每一次侥幸,都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一旦发生事故,轻则自己受伤、面临巨额赔偿,重则车毁人亡,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赡养、年幼的子女无人照料,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破碎。即便未发生事故,自己被拘留、判刑,也会让家人承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和精神压力,这份代价远比“面子”“人情”沉重百倍。
3. 算清“事业账”,一时糊涂终身遗憾。党员干部是群众眼中的“标杆”,一旦因酒驾醉驾被处理,不仅个人晋升、评优资格全部取消,还会影响单位的整体形象和考核成绩。许多人寒窗苦读、勤恳工作数十年,却因一杯酒毁掉所有积累,这样的“人生翻车”,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二、破除“三种误区”,筑牢思想防线
1.破除“侥幸误区”,“不会被查”是自欺欺人。如今交通执法早已实现“全时段、全覆盖”,无论是城区主干道还是乡村小路,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酒驾醉驾查处从未松懈。“就开一小段”“半夜没人查”“找关系能摆平”的想法,本质上是对法律的漠视,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2. 破除“人情误区”,“劝酒是情分”是害人害己。朋友聚会、亲友宴请时,“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劝酒行为,实则暗藏风险。作为党员干部,既要自己坚决不酒驾,也要主动劝阻他人喝酒开车,必要时可帮忙联系代驾、安排住宿,真正的情谊从来不是“劝酒”,而是“护安全”。
3. 破除“认知误区”,“酒量大、度数低”不影响驾驶。酒精对人体的影响与酒量、酒精度数没有绝对关系,只要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标准,就会影响判断力、反应力和协调力,哪怕是“抿一口”,也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引发事故。“少喝一点没事”的想法,正是事故的“导火索”。
三、守住“三条底线”,争做示范表率
1. 守住“纪律底线”,牢记身份责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必须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严禁酒驾醉驾”作为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决不触碰、不越界。
2. 守住“行动底线”,做好细节防范。参加宴请前,提前规划出行方式,主动放弃开车;饮酒后,坚决将车钥匙收起来,通过代驾、打车、请亲友接送等方式返程;同时管好家人和身边人,带动他们共同遵守交通法规,形成“全家防、全员防”的氛围。
3. 守住“监督底线”,主动接受约束。要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和家庭的监督,对他人的提醒及时回应,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党组织也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督,对酒驾醉驾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
生命没有彩排,安全不能重来。一杯酒的诱惑,背后是法律的严惩、家庭的破碎、事业的崩塌。愿大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绷紧纪律之弦,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维护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庆云县徐园子乡人民政府:张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