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撕下“伪科普”的画皮:不要让健康科普变成流量收割机
时间 :   2025-09-23 17:4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梁江迪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医疗科普犹如一盏明灯,为公众拨开健康领域的迷雾。从破除“酸碱体质论”到澄清“食物相克”谣言,从普及急救技能到解读疫苗原理,优质科普内容不仅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更在流感高发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稳定人心的社会价值。当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利用短视频平台讲解糖尿病管理,当临床药师用漫画拆解药物相互作用机制,这些专业力量下沉的实践,正在重塑医患沟通的生态。


但当镜头转向某些“网红医生”的直播间,医疗科普的纯粹性正遭遇严峻挑战。部分账号打着“健康科普“旗号,实则构建起“内容引流-焦虑营销-带货变现”的完整产业链:先以“这几种食物正在摧毁你的肾脏”等耸动标题吸引点击,再通过虚构的“患者案例”制造健康焦虑,最终将普通保健品包装成“神药”推销。更有甚者,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专家形象,让虚拟主播24小时不间断直播售药,配合水军刷屏制造抢购假象。这些行为已突破商业伦理底线,涉嫌虚假宣传甚至非法行医。


技术滥用放大了流量至上的危害。某些MCN机构批量孵化“克隆专家”,通过深度伪造技术让不同账号中的“医生”保持相同口型同步讲解,配合算法推荐形成的“信息茧房”,使中老年群体深陷伪科学漩涡。更隐蔽的操作是截取正规科普片段进行二次剪辑,在关键处插入药品广告,利用观众对权威的信任实现精准收割。当AI生成的“医学论文”充斥搜索引擎,当深度伪造的“专家讲座”在家庭群组疯传,技术中立的外衣下包裹的是对公众健康权的公然侵害。


治理这一乱象需要构建多维防护网。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跨平台封禁,同时完善医疗广告审查标准,将直播带货纳入备案管理。平台需升级AI内容审核模型,建立专家实名认证与动态追踪系统,对健康类内容添加“商业推广”显著标识。医疗机构则应完善医生兼职管理制度,明确科普创作与商业代言的边界。对公众而言,提升媒介素养是关键——当遇到“包治百病”的特效药宣传,不妨多问一句:这位“专家”的执业证书编号是多少?相关研究发表在哪本期刊?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从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医者誓言,到希波克拉底“不作伤害”的职业伦理,古今中外的医学传统都强调医术与医德的统一。在数字时代重申这份初心,既需要法律之剑斩断灰色利益链,更呼唤每个健康传播者守护内容净土。唯有让医疗科普回归“传播知识而非制造焦虑,传递温暖而非收割流量”的本质,才能筑牢全民健康的基石。(贵州省从江县医疗保障局:梁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