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罗瑾、吴旋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相册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全国上映,目前票房已突破23亿元,以8.6分豆瓣高分成为暑期档现象级作品。然而,当我去电影院看到片尾“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字幕亮起时,身旁却传来稚嫩的一句“这不是我喜欢看的类型”,这句童言像一根刺一般,扎在我的心中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当3D游戏光影、短视频等碎片信息逐渐稀释历史厚重感,当南京大屠杀的血色记忆在部分青少年眼中沦为“不感兴趣的题材”,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让红色基因穿透娱乐化的迷雾,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我认为,历史教育需要创新表达,更需要党建引领下的系统发力,为青年筑牢精神根基、强健思想筋骨。
光影为媒,在“沉浸式共情”中激活历史记忆
《南京照相馆》跳出传统历史教育的“说教式”窠臼,以吉祥照相馆为切口,通过冲洗、藏匿、传递日军罪证照片的故事,让观众与角色的命运同频共振。影片中,照相馆馆长老金拉动背景幕布展现“大好河山”的场景,南京童谣《城门谣》作为冲洗照片的计时工具,以及被调换出的底片上遇难者生前鲜活瞬间,均成为触动青年的情感锚点。正如导演申奥所言:“照片本是记载美好瞬间的人性寄托,却在侵略者手中沦为宣传武器。”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让历史从课本文字转化为可感的“集体记忆”。
影片对历史的“克制化表达”更获年轻观众认同,“避免直接展示施暴过程,赋予叙述一种尊严”,昔日废墟与今日繁华的对比,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城市历史里渗着记忆的血腥味”。这种共情效应印证了历史教育的核心:当青年在银幕上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角色在绝境中坚守时,“勿忘国耻”便从口号变为内心自觉。
党建为纲,构建“全链条”思想引领体系
面对部分青少年对历史题材的疏离,党建引领需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浸润”。中共中央办公厅“四史”宣传教育部署明确提出,要“突出青少年群体,组织好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南京照相馆》的破圈恰为实践提供范本:江苏30所高校将“影像记忆工作坊”纳入课程,学生通过修复家庭老照片完成“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转变;多地学校以影片素材设计思政课,展示“1937年南京城真实生活切片”,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年代的日常曾在铁蹄下如此脆弱”。
潍城区的实践亦具启示:深挖革命史料开发情景剧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潍坊战役纪念馆担任“讲解员”;潍坊经济开发区开展“红色文化引领”活动,让青年在研学中成为革命精神的“践行者”。这些案例证明,只有将历史教育嵌入青年生活场景,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创新为翼,让红色基因适配“Z世代语境”
应对“娱乐至上”的挑战,历史教育需善用青年熟悉的传播载体。《南京照相馆》以“像素级还原”历史细节——从复刻“八纮一宇塔”背后的军国主义阴谋,到1:1还原日军“亲善照”与暴行罪证的对比,用技术真实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土壤。影片英文名“Dead to Rights”(铁证如山)的国际语境转化,以及“开枪与拍照英文均为shoot”的隐喻设计,更让Z世代在语言共鸣中理解“暴行与记录”的辩证关系。
政策层面,“四史”宣传教育要求开展“学习体验”“红色家风传承”等八大行动。落实到实践中,可通过重走罗瑾藏匿罪证路线、用VR还原南京审判场景、邀请老兵讲述“胶片里的血泪史”等方式,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照片上的血迹无法篡改”。正如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所言:“记忆与遗忘的较量,就是和平与战争的较量。”
从银幕到课堂,从影院到社会,《南京照相馆》的启示在于:历史教育并非简单的“过去式”传递,而是要让青年在光影中看见“曾经的我们”,在实践中成为“未来的守护者”。当党建引领的“政策刚性”与青年喜闻乐见的“柔性表达”相结合,当3D游戏光影与红色基因传承找到共通语境,“勿忘国耻”的警钟必将在年轻一代心中长鸣,“吾辈自强”的誓言也将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光芒。(潍城经济开发区:刘馨泽、韩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