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熙熙攘攘,热气蒸腾的小作坊开始运转,常家镇东方社区小店迎来第一拨顾客——基层经济的脉搏就在这些最贴近生活的角落跳动。这片由县域、乡镇、村社构成的广阔天地,承载着无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梦想,更是共同富裕宏大基业最深厚的根基。激活这片沃土,关乎亿万人的生计,也关乎国家发展的底色。
然而,政策春风有时难以穿透“最后一公里”。一些地方基层经济主体常感“隔窗望月”——惠企政策虽多,却苦于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而无法真正受益。少数基层部门服务意识薄弱,在“放管服”改革中仍存梗阻,让市场主体在办事的迷宫中徒耗精力。融资难、人才缺、创新乏力,犹如无形绳索,束缚着基层经济的手脚,令其难以尽情舒展。
如何让政策春风真正吹暖市井烟火?关键在于将政策温度切实转化为市场活力。
精耕政策沃土,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政策制定当如良医诊脉,须精准聚焦基层主体的现实诉求。与其大水漫灌,不如滴灌精准,将普惠性政策转化为基层企业“看得懂、用得上”的具体指引。更需推动服务下沉,让“放管服”改革真正在基层生根发芽——审批章子少了,红火日子才能多起来。浙江某县创新打造“一站式”惠企服务平台,政策兑付从“企业找”变为“精准送”,小微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正是打通政策梗阻的生动注脚。
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基层经济要破茧成蝶,离不开创新服务的滋养。借力数字化东风,推动电商下沉、智慧物流延伸,让基层企业突破地域限制,融入大市场。山东某镇依托数字平台打造特色农产品“云上集市”,昔日田间地头的小生意,如今销路通达全国。同时,积极孵化“社区工厂”、“村播基地”等新业态,以灵活就业形态吸纳人才回流。贵州“村BA”篮球赛火爆出圈,不仅带动当地餐饮民宿增收,更让年轻人看见家乡发展的新机遇,吸引人才“洄游”创业。
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外部扶持固然重要,但基层经济的持续活力最终来自内生力量的觉醒。需大力培育扎根基层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壮大本土人才队伍。鼓励小微主体集群发展,形成“小企业、大协作”的共生生态。更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品牌。某省山区凭借传统手工艺建立合作社,产品远销海外,村民收入翻番,生动证明:激活内在文化基因,传统技艺也能成为驱动发展的“金钥匙”。
基层经济这盘大棋,下好则全局活。它既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亦是共同富裕的“压舱石”。
当政策温度化为市场的暖流,当服务创新打通发展的脉络,当内生动力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我们定能看见:无数微小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共同富裕的征途。小铺面连起大民生,小城故事终将汇入新时代发展的壮阔交响。(庆云县常家镇人民政府: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