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里。对基层而言,比起“宏大叙事”,群众更在意办事窗口的态度、田间地头的身影、矛盾化解的效率。抓作风建设,就得避开“喊口号、列清单”的虚功,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小切口”发力,用实打实的改变彰显担当。
窗口服务是作风的“晴雨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是群众接触干部的第一站。有的地方群众跑三四趟办不完一件事,工作人员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用“规定如此”敷衍,这样的“作风病”,看似是态度问题,实则是宗旨意识的偏差。改进作风可从“窗口革命”破题,推行“首问责任制”让接待者一管到底,设“办不成事”窗口破解疑难,邀群众定期给服务打分,把“笑脸服务”变成硬指标。群众少等一分钟、少跑一趟路,心里的暖意就多一分,对党的信任就厚一分。
田间地头最能照见实干成色。基层干部的作风,不该停留在会议记录本里,而要落在田埂、大棚、项目工地上。有的干部下村把车停在村口,开会在村部“遥控指挥”;有的对群众诉求嘴上“马上办”,转身就石沉大海。这样的虚功,群众一眼就能看穿。改进作风要倡导“脚底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月住村夜访听真话,列“民生实事清单”销号推进,对“光说不练”的及时约谈,让躺平者让位、实干者有位。干部多沾泥土气,群众就少些怨气,作风建设才能接上地气。
小事小节连着作风防线。一根烟、一顿饭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成为突破底线的缺口。基层作风建设要抓早抓小,对村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侵占集体资产”等“微腐败”零容忍,建立“廉政家访”制度关注“八小时外”生活圈,把村规民约与廉洁公约一起公示,让作风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守住这些小节,才能筑牢大德防线,让清风正气在基层扎根。
作风建设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基层抓作风,少些高大上部署,多些小而实举措;少些“过得去”标准,多些“过得硬”行动,才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这既是作风建设的实效,更是基层党建的鲜明底色。(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镇人民政府: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