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当下部分地区基层治理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痕迹轻实效等“虚化”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更影响了基层治理的质量和公信力。因此,基层治理必须“脱虚向实”,聚焦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精准对接需求,让治理目标“脱虚向实”。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一些地方在制定治理目标时,缺乏对群众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往往照搬上级文件或凭主观臆断,导致治理目标与群众需求“两张皮”。要实现治理目标“脱虚向实”,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治理目标,才能让基层治理有的放矢,真正惠及群众。
强化资源整合,让治理手段“脱虚向实”。基层治理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然而,现实中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要使治理手段“脱虚向实”,就要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一方面,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统筹调配,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注重长效落实,让治理成效“脱虚向实”。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搞“一阵风”“运动式”。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中,重部署轻落实、重开头轻结果,导致治理成效难以持久。要让治理成效“脱虚向实”,必须建立健全长效落实机制。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跟踪问效,定期对治理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基层治理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要注重培育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治理“脱虚向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聚焦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力量、注重长效落实,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贵州省剑河县观么镇人民政府: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