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作为革命老区,这片“红色沃土”见证了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动人场景,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民生,沂蒙儿女传承这一精神投身水稻种植革新,顽强拼搏,突破重重困难,实现了从解决基本口粮到促进农民增收,再到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跨越发展。这不仅是一条作物改良的历程,更是沂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征程。
任重“稻”远,齐心协力共“筑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沂河东岸的河东区太平街道,四千多亩的土地中,低洼地就占了一半以上,土质黄粘,肥力低下,太平群众编顺口溜,说这里的土地是“早晨浓,上午干,下午就成砖”,农作物产量低,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每年需要吃国家的返销粮。因此,提高粮食产量迫在眉睫,太平街道初期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尝试在低洼地种植水稻,因缺乏稳定水源,仅靠牛车拉水浇灌,最终稻苗“枯死绝收”;第二次改种旱稻,却遭遇自然降雨过多,稻苗生长速度不如杂草快,稻改再度失利。沂蒙人民并未灰心,结合失败经验,着手修筑了葛沟灌渠,还有十三座生产桥及排灌建筑物二百余座,这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筑”起了“梦”的基石。
传“稻”授业,全力以赴去“追梦”。为了学习先进的稻改经验,在区委书记的指导下,太平街道组织大队干部三次赴册山参观“取真经”,每次考察,干部们都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宁可多跑十里路,不能错学一招鲜。"他们顶着烈日下田实践,"手把手"学习育秧技术,观察稻苗长势,虚心向当地水稻种植人员请教。为了确保技术落地,还专门请来册山老农当"技术顾问",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干部们“学业有成”后,立即回来召开座谈会,把学到的经验"掰开了、揉碎了",反复研讨。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种植方法,常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让太平街道“追”上了“梦”的步伐。
津津乐“稻”,自强不息终“圆梦”。所有的种植条件和种植技术都完备以后,太平街道一举种植水稻两千多亩,村民们起早贪黑精心照料,干部们更是扎根田间指导。秋收时节,亩产突破五百斤,彻底甩掉了低产落后的帽子,家家户户粮仓堆满新米,场院堆起高高的草垛。这一变革让太平从依赖"救济粮"的困境,一跃成为连续十八年上交"爱国粮"的先进典型。老百姓欣喜地说:"江南、盼江南、太平终于变江南!"基本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后,太平没有止步,而是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如今的水稻种植正朝着生态环保、绿色有机的方向高质量发展,太平人民“圆”满了“梦”的憧憬。
以太平街道“三次稻改”创新实践为代表的临沂稻改,是一场引领群众告别地瓜干、穇子,吃上大米饭的种植业革命。它立足创造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在变革传统生产方式上取得重大历史突破,是在特殊困境和市场转型背景下完成的开创性壮举,持续为沂蒙精神注入敢于斗争、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刘香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