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网友曝光的兴城某企业酸菜腌渍池工作人员抽烟、吐痰视频,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击穿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底线。事件发酵后,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连夜行动,迅速扣押涉事批次酸菜、启动企业调查并公开通报处置结果,其“零拖延”的响应速度值得肯定。但舆论场上的追问并未停歇,这场卫生丑闻造成的行业信任危机,真能随一批酸菜的销毁而落幕吗?答案恐怕需要时间检验,毕竟事件暴露的问题,远比“个别员工失德”更复杂。
从视频细节看,涉事员工的行为绝非偶然。无论是老职工的身份,还是长期形成的抽烟习惯,都让人难以相信这是“首次违规”。今日被镜头捕捉,更像是长期监管缺位下的“必然暴露”。消费者有理由质疑,涉事员工此前参与生产的酸菜是否存在同样问题?已流入市场的产品是否藏着类似卫生隐患?即便监管部门处置了当前批次酸菜,“过去是否安全”的疑问仍会萦绕在消费者心头。要知道,食品安全的信任建立需要数年积累,崩塌却只需一个画面。酸菜行业门槛不高、工艺相对简单,消费者对其卫生条件的容忍,本就建立在“底线合格”的基础上,如今底线被突破,重建信任远比处置产品更艰难。
更深层的问题,藏在企业管理的漏洞里。员工在关键生产环节抽烟吐痰,表面是个人卫生习惯差,实则是企业监管责任的全面失守。若日常有明确的卫生规范、有专人巡查监督、有违规后的严惩机制,怎会让如此恶劣的行为反复发生?企业对食品安全的漠视,才是这场丑闻的根源。对酸菜行业而言,一个企业的失德,可能引发“连坐效应”。消费者会因个别企业的问题,对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酸菜产品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全行业销量下滑、口碑受损,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正是当前酸菜行业面临的困境。
兴城酸菜的品牌声誉,不能毁于一场卫生丑闻。要挽回消费者信任,仅靠单次的事件处置远远不够。一方面,监管部门需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预防”,联合食品安全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酸菜生产的原料采购、腌渍过程、出厂检测全链条溯源,让每一批产品都有据可查;另一方面,行业内部也需加强自律,企业要将卫生标准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用“硬标准”守护“好口碑”。唯有监管不缺位、企业不越界,才能让兴城酸菜重拾消费者信任,让行业发展走得更稳、更远。(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