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意外成为高频词。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用7分钟详解“体重管理年”行动,强调“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体重管理得不太好”需引起重视。这看似寻常的健康议题,实则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深层逻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刻体会到,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社会共治的生动实践,其背后蕴含着政策设计的人性化与治理智慧的升级。
体重管理:从“健康焦虑”到“社会共治”。近年来,我国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数据显示,18岁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已突破50%,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肥胖引发的慢性病负担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但国家层面推动体重管理,绝非制造“身材焦虑”,而是以科学态度重构健康防线。正如雷海潮所言,慢性病防控需“关口前移”,而体重管理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常看到两种极端,一边是年轻人盲目追求“快速瘦身”,依赖网红减肥药导致健康受损;另一边是老年群体因缺乏科学指导,陷入“越减越病”的困境。对此,国家卫健委提出“防治结合”策略,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潍坊市人民医院开设肥胖多学科门诊,这既是对个体需求的回应,也是医疗资源下沉的体现。
基层实践: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作为基层干部,我深切感受到,体重管理的难点不在于政策宣导,而在于如何让健康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国家提出的“三年行动”方案中,要求宾馆、酒店配备体重秤,公共场所设置身高测量仪,这类细节设计看似微小,却能潜移默化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在一些社区活动中,我们尝试将体重管理与基层治理结合。“健康积分”激活参与热情。通过记录居民每日步数、BMI变化等数据,兑换社区健身课程或体检服务,让健康行为“可视化”;家庭为单位构建互助网络。借鉴医院志愿者建议,鼓励家庭成员互相督促饮食与运动,将健康管理从个人责任升华为家庭纽带;“15分钟文化生活圈”落地。联合宣传部、文旅局等单位规划社区运动空间,解决锻炼去处的难题,呼应两会代表提出的“运动空间与时间双保障”。这些举措看似琐碎,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治理启示:以“体重管理”观照发展逻辑。体重管理成为两会焦点,背后是中国发展阶段的深刻变迁。过去我们追求“吃饱穿暖”,如今迈向“吃好活好”,民众对健康的诉求倒逼公共服务升级。雷海潮提到,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79岁,但“长寿”还需“健康”托底。这要求基层治理既要关注医疗资源的“硬投入”,也要注重健康素养的“软提升”。更深一层看,“体重管理”隐喻着社会治理的“加减法”,即减少高糖高脂饮食的诱惑,遏制商业营销对健康观念的侵蚀;增加公共健康服务供给,如社区营养师入户指导、学校食育课程普及;通过政策联动形成合力,建议将体重管理纳入企业职工福利、保险激励体系。
两会热议体重管理,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从个人到家庭,从社区到国家,这场“健康革命”需要每个环节协同发力,大家的健康都需要“轻盈”前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是健康生活的倡导者、社会共治的桥梁,在推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走在前列,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道办事处: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