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环保当“断崖式”降温来袭,火盆暖炉驱散寒意的同时,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隐形杀手”正悄然潜伏。一氧化碳中毒,这个每年导致我国2000至3000起事故的安全隐患,在寒冬季节进入高发期。浙江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的案例敲响警钟——封闭空间内炭火烤土豆竟致4人急性中毒,虽幸免于难,却暴露了居民安全意识的薄弱与防范措施的缺失。面对这一威胁生命的“隐形风险”,唯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筑牢安全防线,守护阖家温暖。
警惕风险,是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第一道屏障。寒冬里,不少人误以为封闭空间取暖更高效,却忽视了煤炭、木炭燃烧时会释放大量一氧化碳。这种气体一旦积聚,便会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剥夺血液携氧能力,酿成悲剧。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认知停留在“煤炉取暖”的传统场景,却不知风险早已渗透生活方方面面:封闭浴室里的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的烧烤店、长时间怠速开空调的汽车,甚至故障泄漏的煤气管道,都可能成为中毒诱因。居民的疏忽与认知盲区,为“隐形杀手”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就要求每个人摒弃侥幸心理,主动学习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科普知识,定期自查家中取暖设备与通风条件;相关部门更需压实监管责任,通过短视频、宣传手册、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将风险警示送到千家万户,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摸清成因,才能从源头遏制风险蔓延。一氧化碳中毒的本质,是燃料燃烧不充分与通风不畅的叠加效应。在家中使用煤炉、炭火时,若门窗紧闭,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浓度便会快速升高;不合格的取暖设备、违规安装的燃气管道,容易出现泄漏问题,成为长期隐患;在汽车内长时间开空调,尤其是停车不熄火时,发动机排出的尾气可能通过空调系统进入车内,形成密闭空间内的中毒环境。这些常见场景警示我们,安全取暖的核心在于“科学”二字。居民应坚决杜绝使用不合格取暖设备,在室内取暖时务必保持门窗留缝通风,避免在密闭空间内烧烤、涮火锅;驾车时切勿长时间怠速开空调,停车后及时熄火,从源头切断中毒风险。
掌握症状与自救技能,是应对突发事故的关键。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具有隐蔽性,初期的头痛、眩晕、恶心等表现,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或疲劳,延误最佳救治时机。随着中毒程度加深,会出现嗜睡、昏迷甚至呼吸衰竭,死亡率极高。因此,普及中毒症状分级知识至关重要:轻度中毒需警惕短暂昏厥、心悸无力,中度中毒会出现虚脱昏迷,重度中毒则可能导致惊厥死亡。一旦发现疑似中毒情况,应立即采取“移、解、呼”三步法: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此外,家中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能在气体浓度超标时及时预警,为逃生与救治争取时间。这些自救互救技能,看似微小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值得每个人熟练掌握。
战胜“隐形杀手”,离不开个人、社会与政府的协同发力。居民作为安全责任的第一主体,需强化防范意识,养成科学取暖习惯;社区应发挥基层治理作用,开展入户排查,重点关注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应急管理、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形成合力,加强对取暖设备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的监管,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同时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唯有各方同心协力,将警惕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防范措施落到细微之处,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
寒冬取暖,温暖与安全本应同行。一氧化碳这个“隐形杀手”,虽来势汹汹,却并非无懈可击。只要我们做到知己知彼,时刻保持警惕、摸清风险成因、掌握自救技能,就能织密安全防线,让每一个寒夜都充满温暖与安心。安全无小事,防范在未然,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与他人的守护。(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应急管理局:吴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