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就像睡了一觉,手术就成功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9月15日上午,73岁的戴萧(化名)难掩激动,术后他多年的心慌症状彻底消失,重新找回了轻松生活的希望。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第一师医院成功开展的兵团南疆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术(PFA),该手术不仅为戴萧解决了“心”病,更标志着区域房颤治疗正式迈入全新的“脉冲时代”。
三年来,心慌、气短、乏力如同“魔咒”般困扰着戴萧。哪怕只是简单的日常活动,他都会疲惫不堪,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在家人的再三催促下,戴萧来到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就诊。经过详细检查,他被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也就是“房颤”。
“房颤可不只是让人不舒服那么简单,它最大的风险是容易在心脏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很可能引发脑卒中,致残甚至致死率都很高。”门诊医生的话让戴萧和家人忧心忡忡。医生解释,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还可能伴随明显副作用;而主流的射频消融术虽然效果确切,但手术复杂,对医生操作要求极高,且存在损伤周围组织的风险。一想到要在心脏上“加热”消融,戴萧和家人满是焦虑,始终下不了决心。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第一师医院副院长陈劢(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说:“全新的脉冲电场消融术(PFA)或许是最佳选择。”在充分评估戴萧的病情,并经过多轮严谨的术前讨论后,心血管病科团队决定在柔性援疆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于路主任医师、张祖文副主任技师的助力下,由陈劢副院长、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副主任梁晶星,心血管病科一病区杜晶主治医师以及麻醉科张建莉共同协作,为戴萧实施了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术”。
手术当天,在三维标测系统的精准引导下,医疗团队小心翼翼地将一根特殊的消融导管送入戴萧的心房。与传统“热消融”(射频)或“冷消融”(冷冻)不同,脉冲电场消融术的原理堪称“黑科技”。它通过发放一系列高强度超短电脉冲,精准“锁定”心肌细胞,尤其是房颤病灶所在的肺静脉前庭组织,让这些组织发生不可逆电穿孔,从而隔离异常电信号,从根源上治疗房颤。
整个手术过程无需加热或冷冻,最大程度避免了对食道、神经、血管等邻近重要组织的损伤。而且手术时间短,戴萧在术中几乎没有明显不适,就像睡了一觉,手术便顺利完成。术后,困扰他多年的心慌症状彻底消失,身体恢复良好。
陈劢副院长说:“房颤脉冲电场消融术(PFA)的成功开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更让一师范围内房颤治疗进入了‘脉冲时代’。”
脉冲电场消融术(PFA)在房颤消融领域被誉为“革命性”进展,优势十分突出。
从治疗效果来看,它高效又精准,电脉冲能精准作用于心肌细胞,针对性极强;从安全性来讲,它大大降低了传统消融方式可能对邻近组织造成损伤的风险;在手术操作上,它相对简便,还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而言,术中痛苦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舒适度大幅提升。
“始终紧跟医学前沿,以患者为中心,不断追求技术创新,造福百姓健康”,这是第一师医院一直坚守的使命与担当。此次脉冲电场消融术的成功应用,为当地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有效、更优质的治疗选择。未来,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团队还将继续探索和推广这一先进技术,让更多被心律失常困扰的患者告别“心”扰,重获“心”生,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新疆阿克苏一师医院宣传科: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