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安全环保 >
安全环保
小切口搞定大麻烦!第一师医院为新疆大叔微创取出“皮球”大的肝脏虫瘤!
时间 :   2025-09-11 17:5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黄叶叶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之前两次开大刀遭了不少罪,这次马院长说可以一次性解决问题,还是微创手术,我心里踏实多了!”9月1日,在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一病区病房,55岁的吐尔逊(化名)刚能下床走动,就拉着医生的手不停道谢。这个被肝包虫病缠了5年的汉子,终于通过几个小切口,摆脱了肝包虫带来的“大麻烦”。


时间拨回半年前,吐尔逊在体检时又一次拿到了“肝包虫病”的诊断书。这已经是他5年内第三次与这个病“碰面”了。5年前、3年前,他曾两次在其他医院接受过开腹手术,不仅伤口大、恢复慢,还复发了,从此落下了心理阴影。“当时医生说还得手术,我一想起之前躺床上半个月动不了的样子,再看着肚子上长长的手术疤痕,就害怕。”吐尔逊说,他抱着“再等等”的想法,没敢再做手术。


可等来的不是病情好转,而是身体的各种不适。吐尔逊经常疼得直不起腰,再次来到第一师医院检查,包虫的直径已疯涨到9厘米大小(差不多一个小皮球一样),紧紧压迫到周围脏器。

屏幕截图 2025-09-11 182017.png

“患者有两次开腹手术史,腹腔内情况可能比预想的更复杂。”接诊后,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立刻带领普外科一病区团队开会讨论。两次开腹手术早已让吐尔逊的腹腔“面目全非”:肠管与腹壁、肝脏紧密粘连,原本清晰的解剖结构变得模糊不清,就像被胶水粘住的毛线团,稍不注意就可能扯破肠管或损伤血管。“传统开腹手术不仅会再次扩大创伤,还可能因粘连导致术中出血、术后肠瘘等风险,对患者身体打击太大。”马涛院长的话,点出了手术的核心难题。“这次我们不仅要把这个顽固的包虫囊肿“一锅端”,还要争取在微创下完成,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更要展示我们一师医院微创外科的硬核实力!”马涛院长术前信心满满。


团队最终决定采用“腹腔镜下肝包虫囊肿切除+肠粘连松解术”的方案,既要在微创条件下解开腹腔里的粘连结,又要完整取出9厘米的包虫囊肿,不能有丝毫破裂(一旦包虫囊液泄漏,可能引发腹腔感染),每一步都要特别谨慎。


手术当天,马涛院长带领普外科一病区副主任李永崇、主治医生刘小龙等医护人员站上手术台。腹腔镜镜头下,粘连的肠管与腹壁及肝脏紧紧贴在一起,医生们手持精细器械,以毫米级的动作一点点分离粘连组织,每分离一处都要反复确认血管和肠管位置,避免误伤。由于包虫囊肿位于肝脏右后叶,且与膈肌粘连紧密,无法采取常规方法游离肝脏,马涛院长术中创新采用了前入路原位切除的方法,经术中B超定位包虫囊肿的边界后,通过牵引悬吊局部肝脏实质,将囊肿从正常肝组织中完整剥出,再小心翼翼地游离囊肿与膈肌的粘连,最终通过腹部小切口将这个9厘米的“麻烦包”完整取出。经过数小时奋战,手术顺利完成。


更让吐尔逊惊喜的是恢复速度。手术当天晚上他就能少量进食,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早知道微创这么好,我就不拖这么久了!”看着自己肚子上几个小伤口,吐尔逊忍不住说道。


“第一师医院的专家就是厉害,前两次手术,他在床上至少躺了半个月,才勉强坐起来。”吐尔逊的妻子说。


如今,吐尔逊恢复得越来越好,很快就能出院。马涛院长提醒,肝包虫病在部分地区高发,有过手术史的患者更要定期复查,像吐尔逊这样因害怕手术拖延病情的情况很危险,两次手术遗留的腹腔粘连会让后续治疗难度陡增,早发现、早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才能少受痛苦。


科普知多少

什么是肝包虫病?

屏幕截图 2025-09-11 182020.png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又被称为“虫癌”,在农牧地区广为传播,由于包虫病治疗费用高昂,不少群众深受包虫病困扰,并因包虫病导致生活困难。因此,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对于保障当地人民的健康意义重大。


肝包虫病有何表现?

肝包虫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的增大,可出现腹胀、肝区隐痛、上腹部无痛性肿块等症状或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怎样治疗肝包虫病?

肝包虫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较开腹手术相比,经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切口感染率低、恢复快等优点,代表着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新疆阿克苏一师医院宣传科: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