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早,第一师医院门诊综合楼二楼普外科一病区的诊区里,患者家属李成(化名)的双手紧紧攥着一面锦旗,他要替康复出院的老母亲柳玉蓝(化名),把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亲手交到为其开展全疆首例手术的马涛院长手中。
“当时听说这个病伴有血管侵犯,被视为根治手术的相对禁区,我们都快吓死了……”想起20天前的煎熬,李成红了眼眶。那时,柳玉蓝因食欲不振、全身发痒,皮肤和眼白都泛起黄疸,来到第一师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IV型肝门部胆管癌,这是胆管癌中最常见,也最棘手的类型。
“肝门部胆管癌长在肝脏‘大门’位置的胆管上,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也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技术。”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解释道。作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他带着援疆的使命与先进技术扎根于此,对这类复杂病症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
而正是马涛院长的一句“放心,在家门口就能给老人治好。”让慌了神的李成一家渐渐安下心。为了给柳玉蓝制定最优得的诊疗方案,马涛院长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从术前的精细评估,到术中的每一个操作细节,甚至老人术后可能面临的营养问题,都考虑得周全细致。
“手术足足做了8个小时,我们在外面揪着心守着,直到马涛院长笑着出来说‘肿瘤切干净了’,那一刻我的眼泪直接掉了下来。”李成哽咽着回忆。术后更让他感动的是,第一师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叮嘱护理注意事项,帮老人翻身、检查恢复情况,“他们不是亲人,却和亲人一样贴心。”
出院后,柳玉蓝总跟家人念叨:“要不是援疆院长带着好技术来新疆,我哪能好得这么快啊!”于是,在母亲复查当天,李成专程定制了两面锦旗,分别送给马涛院长和普外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 。
接过锦旗时,马涛院长的手被李成握得紧紧的。“这是我们该做的。”他笑着说,援疆就是要把好技术留下来,以前边疆百姓遇到复杂肝胆手术需跑千里,现在腹腔镜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能在本地开展,就是想让大家少跑腿、少受罪。
一旁的普外科一病区副主任李永崇补充道:“我们会定期给老人打电话随访,看着她能正常吃饭、散步,比什么都高兴。”
一面锦旗
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满心感激
一份信任
见证着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句“在家门口能治好”
浸透着援疆专家的医者温度
如今,随着援疆医疗力量的深耕,第一师医院持续提升本地诊疗能力,不仅破解了复杂病症的“就医难题”,更“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为边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守护着各族群众的健康与希望。(新疆阿克苏一师医院宣传科: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