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地基层在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发现,当前以“全员筛查”为主要抓手的模式虽在问题识别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重“筛查”轻“预防”、重“标识”轻“干预”等问题,基层教育工作者、家长及青少年群体普遍呼吁:应加快推动工作重心从“全员筛查”转向“科学预防”,构建更具温度和实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当前“全员筛查”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一是筛查结果的“标签化”效应引发次生焦虑。部分地区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全员筛查后,将结果简单划分为“正常”“预警”“高危”等类别,且信息管理不够规范,易导致“被标记”学生被区别对待,甚至引发同伴歧视、自我认同危机。某乡镇中学教师反映,一名学生因筛查结果被列为“预警”,后续被频繁约谈,反而出现厌学、社交退缩等情况,与筛查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筛查与干预存在“脱节”。基层普遍面临专业心理教师短缺、干预资源不足的困境,多数学校仅能完成筛查流程,却难以对筛查出的“风险学生”提供持续、专业的心理支持。某县教育局统计显示,全县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率不足30%,超过60%的筛查异常学生仅能获得简单谈话疏导,缺乏系统干预方案。
三是过度聚焦“问题筛查”,忽视成长规律。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单纯通过一次筛查难以全面反映其心理变化。部分学校将筛查数据作为“政绩指标”,投入大量精力填表报数,却挤占了开展日常心理辅导、生命教育的时间,导致工作重心偏离“促进健康成长”的本源。
二、推动“科学预防”的基层实践与建议
基层探索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在于构建“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长效机制,将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家庭引导和社会支持中。
一是构建“课程化”预防体系,让心理教育“润物无声”。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分层内容:小学阶段侧重情绪认知、人际交往,中学阶段加入压力管理、生涯规划等主题。可借鉴某地“心理班会+情景体验”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避免“说教式”教育。
二是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织密预防网络。学校应定期开展家长课堂,普及“非暴力沟通”“积极倾听”等家庭教育技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情绪变化而非仅关注成绩;社区可联合专业机构设立“青少年心理驿站”,提供公益咨询、团体辅导等服务,让心理支持触手可及。某社区试点“家校社”联动机制,通过家长读书会、青少年成长营等活动,使辖区青少年焦虑情绪发生率同比下降23%。
三是培养“全员参与”的预防意识,打破“专业壁垒”。建议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常态化心理知识培训,使其掌握识别心理危机的基础信号(如情绪持续低落、行为突然异常等),并学会通过课堂互动、课后交流等日常场景进行疏导。同时,减少对“筛查数据”的过度考核,转而将心理课程开设率、教师培训覆盖率等“过程性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校真正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三、基层期盼:让心理健康工作回归“育人本质”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筛查出来的问题”,而是“培养出来的素养”。基层呼吁,应加快转变工作思路,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促进健康”,通过科学预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这既是对青少年负责,更是为社会发展筑牢心理基石。(从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碗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