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半月谈》、新华网相继曝出河南某县在村章管理上出现的“铁箱锁章”乱象事件。这一现象背后,依然是基层形式主义的缩影,既背离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精神要求,又让部分基层干部陷入“无为忙碌、实效空转”的困境。要根治这一痼疾,必须直击其“主观主义作祟、功利主义驱动”的本质,从典型整治、制度构建、示范引领三个维度严管深教,彻底铲除其滋生土壤。
以问题靶向破解“冗余虚功”。“规范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提质增效,而非用繁琐流程作“权力示威”。当下,仍少数地方将“规范”异化为层层加码的枷锁,存在政务APP沦为“形象工程”“一个会议三个群同步直播”“审批关卡多”等冗余现象。要打靶“冗余减负”负面清单,对功能重叠的“鸡肋平台”坚决整合,对无实质意义的打卡、签到适度取消。要瞄准“实效导向”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衡量办公成效的核心指标,让基层干部从“冗余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向实地调研、现场解决问题的“脚下功夫”。
以制度闭环筑牢“长效堤坝”。“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形式主义如野草般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中存在一定程度“重显绩轻潜绩”的导向偏差。要在实干上鼓劲,完善“实干者得实惠”的温情考核体系,将民生改善、基层减负等“隐性政绩”纳入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权重,让“抓落实”成为干部竞相追逐的“香饽饽”,远比“搞形式”更有前途。要在界限上约束,用好“指尖形式主义”监测机制,对擅自增加基层数字负担、搞“数字化形式主义”的行为及时发现、推动整改,形成“制度红线不可触碰”的刚性约束。通过严管与厚爱并重,让干部从“被迫留痕”转向“主动实干”。
以关键少数引领“作风转变”。“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破除“形式主义”,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要带头“脱虚向实”,在民主生活会中深刻剖析思想根源,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带头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群、不随意要求“截图汇报”,以“少发指令多到现场”的行动作出示范。要强化“以上率下”的责任传导,对分管领域内的“指尖形式主义”问题主动认领、限期整改,通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带动形成“少在群里吆喝、多到基层调研”“少要数字报表、多查实际成效”的新风正气,让“真抓实干”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莒县县委组织部:刘琦、刘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