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为民务实清廉。抓好作风建设是党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课题,更是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作风是党的形象“晴雨表”,是干群关系“黏合剂”,只有以过硬作风破除梗阻、贴近群众,才能让为民服务从“口号”变为“实效”,从“承诺”落到“心坎”。
作风建设是为民服务的“生命线”。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群众评价党和政府,不仅看政策好不好,更看干部作风实不实,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还是“脚踩泥土问、俯耳听民声”;是“推诿扯皮踢皮球”,还是“主动担当解难题”。作风硬,则民心聚。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用“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作风,带领兰考群众治沙种树;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用“背石头上山”的实干,让贫困县蜕变为经济强县。这些榜样证明:好作风是“带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作风虚,则民心散。若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会消解政策红利,更会透支群众信任。
以“靶向整治”抓作风,让为民服务“实打实”。要破“虚”立“实”,让服务不搞“花架子”。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繁琐”,应推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替代“多头跑、重复交”;针对“政策落地‘中梗阻’”,需打通部门壁垒,明确“谁来办、怎么办、何时结”,让群众“一次咨询清楚、一次提交办好”。要去“官气”接“地气”,让干部走进“群众圈”。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打破“机关大院”与“田间地头”的隔阂。用“调研走访”代替“闭门造车”,推行 “一线工作”模式,杜绝“坐在办公室写报告、对着屏幕拍脑袋”,让“群众呼声”成为政策调整的“第一信号”,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让群众“少跑腿”。要严“监督”强“约束”,让作风建设“不松懈”。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既要靠教育引导“内化于心”,更要靠制度监督“外化于行”。强化“执纪问责”力度。对“吃拿卡要”“懒政怠政”等作风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让“不敢松懈”成为常态。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它既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解决突出问题,更需要“建章立制”的智慧形成长效。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教育”强化思想自觉,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典型引路”“警示教育”筑牢作风防线。好作风的落脚点只有一个——让群众“有获得感”。即每一件“小事”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份“期待”都被努力回应,作风建设就真正成了为民服务的“助推器”,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在群众的“点赞”中愈发坚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唯有以“赶考”的清醒持续抓作风,才能让“为民服务”这四个字,始终闪耀着初心的光芒。(贵州省剑河县卫生健康局:潘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