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心秤”量民意,以“行尺”筑政声
时间 :   2025-05-22 15:4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韦佩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诗经》有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称量着干部的言行;百姓眼底自有一把尺,丈量着干部的作为。于基层干部而言,政声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脚下的泥土;口碑不是会上的掌声,而是民间的笑声。唯有以“实心”换“民心”,以“真干”铸“口碑”,方能在群众的“心秤”上称出分量,在时代的“行尺”间量出担当。


一、把“百姓事”当“心头事”,以真情换真心。“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的“品”,藏在对群众冷暖的感知里。脱贫攻坚一线,隋耀达辞去省城职务,扎根海南偏远山村,带着村民养羊、修路、办合作社,把“穷窝子”变成“幸福村”,村民们喊他“草帽书记”;乡村振兴途中,张小娟遍访全县208个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数据破解难题,被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这些干部之所以赢得口碑,正因他们把群众的“柴米油盐”当作“头等大事”,把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尖之上”。反观那些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对民生疾苦视而不见的干部,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难掩“官架子”与“群众心”之间的鸿沟。


二、用“硬肩膀”扛“硬任务”,以实干筑实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是“试金石”,更是“练兵场”。浙江安吉余村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离不开干部带头“护绿”“用绿”的闯劲;陕西袁家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蜕变,源于干部敢为人先“探路”“破局”的担当。真正的基层干部,决不当“传声筒”“二传手”,而是做“开山斧”“铺路石”。他们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敢蹚新路,在矛盾纠纷调解中敢碰硬茬,在突发风险处置中敢挑重担。正如“太行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山区,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用科技让穷山变富岭,用行动证明:干部“干得硬”,群众“才买账”。


三、以“清白身”行“公道事”,以正气聚民心。“公生明,廉生威。”基层干部的“底线”,就是群众的“信任线”。云南独龙江乡原乡长高德荣,退休后仍住在简陋平房,却带领乡亲们修公路、盖学校,被称为“穿中山装的老县长”;福建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去世后百姓“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他们之所以被群众铭记,在于始终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反观个别干部,搞“微腐败”、行“潜规则”,甚至在惠民资金上“动心眼”、集体资产中“捞油水”,最终只会让“民心秤”失衡,让“政声尺”蒙尘。(从江县谷坪乡人民政府:韦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