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问题的研究者。置身于组织事业的广阔舞台,要以研究破题开路、精准施策,让组织工作既有“力度”又有“精度”,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研究是“望远镜”,要登高望远、把握规律。组织工作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绝不能陷入事务主义的窠臼。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规律,从千头万绪的任务中找准关键。方向要“明”。研究不是漫无目的的空谈,而是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实践。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组织工作置于党的政治路线中审视,确保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视野要“宽”。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局限,将干部、党建、人才等业务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思考,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才融合等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大棋局”中找准“小切口”。规律要“清”。组织工作有其内在逻辑,干部成长需要“墩苗压担”,基层党建贵在“有形有神”,人才引育讲究“精准滴灌”。只有深刻把握规律,才能避免盲人摸象,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题的跨越。
研究是“解剖刀”,要直面问题、深挖根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研究的关键在于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敢于揭短亮丑。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深入研究当前工作的堵点痛点、深化改革的瓶颈制约,做到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刨根问底,找准病灶才能开准药方。善于抽丝剥茧。研究不能浮于表面,比如,干部“躺平”现象背后,可能是考核激励不科学、容错机制不健全;基层形式主义的根源,或许是权责不对等、保障不到位。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一针见血抓关键。坚持系统思维。组织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干部、党建、人才相互关联。研究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既抓当前矛盾,又谋长远机制,既聚焦单点突破,又推动整体跃升。
研究是“转换器”,要知行合一、推动实践。研究的价值,不在于纸面文章,而在于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招硬招。从“纸面”到“地面”。杜绝“笔头调研”“材料创新”,把对策建议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可落地的机制。比如,针对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构建“引归雁、育雏雁、强头雁”村干部队伍成长链条;针对深化校地企合作,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模式。从“独奏”到“合奏”。研究的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观摩等渠道推广,转化为各级党组织的共识共为。同时,善于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让研究成果“看得见、用得上”。从“解题”到“答题”。衡量研究成效的标尺,是群众的获得感、干部的认同感、发展的推动力。要始终以“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为落脚点,让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组工干部的研究,不止是书斋里的坐而论道,更是实践中的起而行之。要以“安专迷”的执着、“钉钉子”的韧劲,在研究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才干,让组织工作因研究而厚重,因创新而生动。(中共菏泽市定陶区委组织部: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