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博物馆馆藏钱币蕴含着重要意义,令人深思。”9月22日,在龟兹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聆听的讲座不少听众发出感叹,并走进博物馆“龟兹钱币”展台驻足,近距离感受古龟兹冶炼技术的精湛与昔日经济贸易的繁荣。
“龟兹钱币”展台宛如一座水晶链搭建的“时光屋”,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龟兹钱币串珠成链,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呈现古龟兹的货币发展脉络。
当日,该馆特邀相关高校教授,结合遗址考察研究与文献资料,讲述新疆青铜器冶金考古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为市直单位、街道(社区)干部带来一场沉浸式龟兹文化普及课。
讲座中提到,库车地区有大量炼渣堆积的冶炼遗址,多分布于河道旁山前坡地。文献记载显示,龟兹自然资源丰富、冶炼技术领先西域:《汉书・西域传》明确其“能铸冶,有铅”;《水经注》提及“屈茨(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当地用山石炭冶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大唐西域记》更记载屈支国(龟兹)“土产黄金、铜、铁、铅、锡”,且“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印证了龟兹货币流通的多样性。
讲座中提到,龟兹博物馆馆藏钱币分为五类:五铢钱(面文“五铢”)、剪边五铢(面文“五朱”)、无文钱(无面文或剪凿后无面文)、货泉(面文“货泉”),以及龟兹本地自铸的“龟兹无铭文小铜钱”(钱形轻小、形制不规范)。这批钱币的年代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加工方式涵盖铸造、铸后冷加工、铸后热处理。材质以青铜(铅锡青铜占比最高)和红铜为主。这不仅证明汉晋时期龟兹已熟练掌握铜合金冶炼铸造技术,更为研究当时龟兹的货币来源、流通路径、铸造工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说:“龟兹钱币是龟兹技术实力与经济活力的‘活化石’,既见证了本地冶金技术的领先地位,也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此次讲座不仅是龟兹文化普及的重要举措,更希望推动更多人关注龟兹考古研究,进一步挖掘其在西域文明与丝路交流中的独特价值。”(库车市融媒体中心:王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