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时间 :   2025-11-14 17:4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晓雅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古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事哲理——上山需向樵夫请教山路走向,渡河要向渔夫询问水情变化,本质上是强调尊重规律、因地制宜、问计于民。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改革的“领头雁”,更需从这句古语中汲取养分,涵养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改革智慧,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主动担当、大有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征程中,因时随事的改革智慧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核心素养,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密钥,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值得每一位奋斗者深学笃行。


因时随事的改革智慧,是党员干部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党员干部身处改革发展第一线,能否敏锐捕捉形势变化、精准把握问题本质,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成效与群众利益的实现。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摒弃“一刀切”的传统思路,因时制宜调整帮扶策略,随事而制优化帮扶方法:在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牧区探索生态畜牧合作模式,在库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他们像樵夫熟悉山路般摸清村情民意,像渔夫洞察水情般掌握发展规律,用“一户一策”的精准施策取代“大水漫灌”的粗放帮扶,最终实现数千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反观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仍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不仅无法破解难题,反而可能延误发展时机,这更凸显了党员干部涵养因时随事智慧的紧迫性。


因时随事的改革智慧,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发动机”。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需求,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管理干部打破传统科研经费管理的僵化模式,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实行“包干制”“揭榜挂帅”等灵活机制,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自主权,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推动我国在量子通信、航天工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基层治理中,社区干部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摒弃过去“脚板跑遍社区”的单一模式,搭建“线上议事厅”“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民生诉求“线上受理、线下办结”,让治理效率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从民生改善到科技创新,正是因为各级党员干部秉持因时随事的理念,主动求变、积极作为,才推动各项事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因时随事的改革智慧,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压舱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更需要以因时随事的智慧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固守传统发展模式,而是适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外交战线的党员干部秉持“随事而制”的原则,灵活调整外交策略,既坚持原则底线,又注重方式方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因时制宜、随事而制,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时随事的改革智慧,从来不是投机取巧的权宜之计,而是立足实际的科学方法,是尊重规律的务实态度。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入山问樵”的谦逊、“入水问渔”的严谨,涵养因时变、随事制的能力,在改革攻坚中勇挑重担,在发展实践中主动作为,让改革智慧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担当篇章。(德州市庆云县:王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