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打开朋友圈,满屏“YYDS”“绝绝子”“栓Q”刷屏;与人交流,“破防了”“EMO了”“666”成为万能应答。网络热梗的泛滥,正在悄然消解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曾经细腻生动的表达艺术,正被简化成符号化的网络黑话。热梗本是网络社交的调味剂,但若沦为表达的“遮羞布”,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好好说话的能力,更是思维的深度与文化的温度。
表达惰性滋生,思维沦为“梗依赖”。网络热梗的核心特质是高度简化与符号化,“包的”可替代“胸有成竹”“万无一失”,“绝绝子”能概括所有赞叹,“EMO”可涵盖所有负面情绪。这种“一梗通吃”的表达捷径,恰好迎合快节奏时代的效率追求,却也悄然滋生了表达惰性。当人们习惯于用现成的热梗替代个人思考,用他人的符号覆盖自己的体验,语言组织能力便会逐渐退化。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有玩梗经历,但过度依赖让许多人面对复杂情感时只会笼统概括,无法精准描述。就像朋友圈里,有人看遍山河美景却只写下“绝绝子”,有人经历人生感悟却只剩“破防了”,思维在重复使用热梗的过程中趋于表面化,最终沦为缺乏独立思考的“梗复读机”。
情感表达失真,共鸣沦为“浅社交”。语言的本质是“言为心声”,而网络热梗大多是娱乐化产物,缺乏情感的细腻层次与逻辑深度。当“栓Q”替代了“怅然若失”的怅惘,“炸裂”掩盖了“喜出望外”的雀跃,情感表达便成了模糊的符号拼接。有小学老师发现,班级40多篇作文中十多篇出现“绝了”,惊喜用“绝了”,气愤也用“绝了”,语言的精准度与感染力荡然无存。这种失真的表达在朋友圈尤为明显,分享喜悦只剩“YYDS”,倾诉烦恼只有“谁懂啊”,看似热闹的互动背后,是真实情绪的隐藏与共鸣的缺失。热梗本是社交“密码”,却逐渐变成情感“壁垒”,当所有人都用统一的梗表达不同的心境,他人再也无法透过文字读懂你的喜怒哀乐,社交也沦为浮于表面的“梗交流”。
文化底蕴消解,语言沦为“浅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理念,讲究语言的精炼与意蕴,“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都是语言艺术的极致体现。而如今,“娱乐至上”的网络热梗正冲击着这种文化传承,当“老六”“阿玛特拉斯”等低俗化、无意义的梗盛行,当成语、诗句被简化为粗鄙的网络黑话,语言便失去了承载文化的功能,变得单薄而肤浅。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热梗带有低俗、恶意倾向,青少年长期接触容易形成轻浮的交流习惯,甚至误将低俗当作幽默。当朋友圈里的诗词感悟被“梗文案”替代,当日常交流中的成语典故被热梗消解,语言的文化底蕴便在潜移默化中流失,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语言审美滑坡。
热梗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本身并无原罪,部分反映时代特征的用语甚至可能沉淀为规范语言,但过度依赖热梗带来的表达惰性、情感失真与文化消解,值得我们警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文化的载体,好好说话从来不是小事。当我们愿意为朋友圈文案细细斟酌,为日常交流精准措辞,语言便会重拾它的丰富与温度,我们也能在好好说话中,找回思维的深度与文化的底气。(庆云县徐园子乡人民政府:宋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