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5周年。关工委成立35年来,一代代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铸就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五老”们是日常生活中平凡且可爱的爷爷奶奶,是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青年党员要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弘扬“五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把小我融入大我,做理想信念的“信仰者”。“五老”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几十年筚路蓝缕,几十年风雨坚守,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他们以家国情怀铸魂,“一腔热血洒春秋,壮志不负少年头”;用卓越行动报国,“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筑梦育桃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今的他们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是不顾年老体衰,不计名利得失,仍旧活跃在基层一线,传承红色基因、倡导文明风尚、指导家庭教育、帮扶困境团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传承“五老”精神,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找准时代大方向与基层新需求的结合点,把小我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势中,将个人所为同群众所盼、国家所需结合起来,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展现青春力量。
让创新赋能担当,做高质量发展的“铺路人”。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资源,是科技进步、推动创新的“引领者”,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铺路者”。老地质人杨明桂,扎进深山寻找钨矿,历经多年建立我国第一个“多位一体”斑岩铜矿床模式;老专家何广沂采用新型水压爆破解决高铁、地铁建设难题,为交通强国做出贡献,他们敢试敢做、敢为人先、“不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自立自强、主动探索、敢闯学术科研“无人区”,成为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国之大者”。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时期,青年党员要向“五老”们学习,积极深入基层前沿,以“单兵”之力破除藩篱,主动创新谋发展,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绣花功夫探寻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
把真情带给群众,做解难纾困的“贴心员”。“五老”们的优良品行对社会成员起言传身教作用,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对年轻人起传帮带作用。在新疆,“阿塔”沈建佳帮助13个民族176名孩子改变命运;在河北威县,“燕赵楷模”曲宪忠建成标准化梨园200余个,让“威梨”品牌带动群众致富。“五老”们把群众当亲人,把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在辛勤的耕耘和无私的奉献中,汇聚起磅礴“银发”力量,在践行初心的道路上收获了群众的“口碑”。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积极对标对表“五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融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做好政策答疑、协调帮助等工作,全力解决群众遇到的梗阻、瓶颈、难点问题,多元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群众呼声”变为“报道哨声”,以暖心服务点亮万家灯火,闪烁出国泰民安的耀眼光芒。(威海市环翠区委老干部局:李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