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党中央将基层减负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基层减负年”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一系列举措传递出为基层松绑、为实干赋能的鲜明导向。然而,减负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要在破除形式主义枷锁的同时,激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减负的核心,是回归为民服务的初心。基层减负的本质,是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的空转内耗”,让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下去”。唯有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才能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为民”的本色,让干部在田间地头、社区巷陌中践行初心。
减负的关键,是建立权责明晰的治理体系。基层负担过重的症结,往往在于权责不清、考核泛化。有的地方层层加码,以“属地管理”之名行“甩锅推责”之实;有的部门追求“痕迹管理”,让干部陷入“留痕不留心”的怪圈。真正的减负,需要从制度层面厘清责任边界,优化考核机制,以实效而非台账论英雄。唯有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才能激活基层治理的“乘法效应”,实现减负与增效的双赢。
减负的深意,是涵养实干担当的政治生态。基层减负不是降低工作要求,而是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鼓劲。当前,一些干部因怕问责而“不敢为”,因事务缠身而“不能为”,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党中央明确提出“树立正确政绩观”,正是要打破“唯上不唯实”的思维定式,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一线战场上大展拳脚。只有以信任取代猜疑、以支持替代束缚,才能让基层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一场关乎治理效能提升的持久战。它需要各级党组织以“看准了就抓紧干”的决心,破除积弊、革故鼎新;也需要每一名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扛实责任、笃行不怠。唯有如此,才能让减负的“及时雨”真正滋润基层土壤,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榕江县平江镇人民政府: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