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刚毕业的我绝没想到会在社区治理的经纬线上刻下十年青春。从蹲在老旧楼道里手抄居民台账的社区干事,到执掌社区考核的“制度工匠”,“五问五争”于我而言,是校准管理精度的砝码,更是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治理悖论的密钥——既要让制度长出牙齿,又要让规则保有体温,在刚柔并济中织就社区治理的经纬,十年间我亲历了社区管理从“手工作坊”到“精密仪器”的蜕变,也在这方寸之间读懂了基层治理的千钧重量。
一、考核手册里的年轮:在加减法中寻找治理最优解
曾几何时,手中社区管理的工作一度陷入“检查—通报—整改”的莫比乌斯环,月度考核沦为“台账厚度竞赛”,社区干部苦于“留痕式应付”,让我深知手中的考核细则不是冰冷的数字罗盘,而是丈量初心的游标卡尺,这场刀刃向内的“制度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纪律建设的“错峰值班+移动服务站”管理模式,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提前预警处置机制,考核体系从“痕迹管理”升级为“效能追踪”,数据化的逻辑分析让纸质的泡沫无处遁形,让人不禁感慨,“现在的考核像CT机,病灶藏不住了”。翻开铁皮档案柜里6本不同年份的考核手册,如同触摸基层治理的年轮。从2019年初次接触考核工作,到2024年大刀阔斧实施“重点+常规”双轨制考核,考核手册从最初的45页膨胀到76页又精简至50页,考核的修订让“秋后算账”变为了“未病先防”,让考核从“纸面文章”变成了治理指南针。
二、选举桌上的千钧重:在方寸之间守护制度尊严
2021年社区“两委”换届,是我经历过最漫长的春天。与主任连续一个月从早到晚扎在办公室,核对候选人资格材料,手绘选举的流程图,编制选举方案、主持词,那段时间,办公室堆满各社区报送的选举材料,小到材料附件编号都要反复确认。人员少、压力大,极不适应高强度工作的我甚至都有了“躺平心态”,我也时常问自己“还要这么仔细吗,资料差不多就行了”,但这样的念头刚冒头就被掐灭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基层治理的庄严性,就藏在被人忽视的细节褶皱里,当换届完成率100%的捷报传来时,那些熬红的双眼、僵硬的颈椎,是我对这份工作作出的最铿锵的回答。
三、证明清单上的拉锯战:在荒诞与现实间架桥铺路
“请证明我父亲是我爷爷的儿子”“证明我和我媳妇是夫妻关系”......这些荒诞证明曾让社区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也多次让我在工作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当这些荒诞证明不断冲击群众信任的底线时,我们便决意从“疲于灭火”转向“源头治理”,经过持续与区里不断沟通、共同努力,2023、2024年区级《六张清单》、《社区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等相继出台,明确了居民开具证明的办事途径及证明范围,如今,婚姻状况证明被民政数据共享替代,死亡证明不需要社区来开具,而是优化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签发,社区开具证明总量同比下降68%。当居民终于不再为哪里能开证明、哪些要开证明而疑惑时,我知道这场艰辛的拉锯战终于迎来破晓。
四、琐碎日常的锻造术:在毫厘之间雕刻治理美学
办公室的清晨往往从不停歇的电话开始:乐天社区咨询考核指标的理解偏差,区里催报基层政权信息系统,上午对接区里三个科室报送材料,下午指导两个社区统计数据,傍晚梳理19个社区的共性个性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齿轮咬合”,实则是维系整个治理体系运转的关键。十年间,琐碎的工作让我淬炼出了特殊本领:能听懂社区书记电话里未明说的难处、能预判上级政策在基层落地的“摩擦力”、能把各部门的“政策语言”转译成社区操作指南。有人笑称我们是“政策翻译机”“矛盾缓冲带”,但我明白,所谓“大抓落实”,不过是把向上推的借口换成马上办的行动;所谓“双向奔赴”,就是甘愿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道滤网,在千头万绪中筛出最贴合地气的解法。
五、奋进者的新考场:在双向奔赴中破茧成蝶
站在2025年的春光里,抚摸着新接手的社区运营、经邻驿站等档案资料,如何将其快速转化为社区治理的能动力仍是待解的考题,但十年基层历练的经验教会我:治理创新的真谛不在标新立异,而在对细微处的持续打磨。当经开区在时代潮头乘风破浪时,我甘愿做船体上的铆钉——无需光芒万丈,但求在每一个十年刻度里,以“五问”为镜破除思维定式,以“五争”为帆激荡奋进力量。因为深知:所有惊天动地的改革史诗,都是由无数个毫厘必较的日常写就的注脚。(皇冠街道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肖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