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年来,这场“徙木立信”的作风变革涤荡神州大地。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中的歪风”到“节庆里的变味”,八项规定犹如一柄利剑,斩断了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藩篱,开辟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
八项规定立起新时代政治规矩的定海神针。八项规定看似具体细微,实则直指作风建设要害。当年某地接待上级考察时,特意准备“土特产”却被当场退回,这个细节引发连锁反应。自此,“不摆鲜花、不挂横幅、不搞宴请”成为政治自觉。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形式调整,而是重构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坐标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八项规定用21项“不得”划出了清晰红线,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让“讲规矩”从文件要求变成行动自觉。
作风转变激荡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十年激浊扬清,作风之变带来发展之变。某贫困县干部不再疲于应付文山会海,而是带着帐篷住进深山搞扶贫;沿海开发区取消冗余审批程序,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80%。中纪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9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09.7万人。这组数据背后,是基层干部从“围着领导转”到“围着群众转”的转变,是政治生态从“雾霾重重”到“海晏河清”的跨越。
深化落实需要制度与监督的双重护航。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某些地方出现的“不吃公款吃老板”“不进会所进食堂”等隐形变异问题警示我们,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浙江推行的“基层减负在线”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文山会海反弹迹象;北京建立的“四风”问题随手拍监督系统,让群众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探头。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把制度约束的硬杠杠“与科技赋能”的“云监督”相结合,才能让八项规定真正落地生根。
十年磨一剑,八项规定带来的不仅是作风转变,更重塑了党的执政根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让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当每个党员干部都能把八项规定内化为政治基因,中国号巨轮必将在自我革命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田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