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的“必修课”。新时代的警示教育,必须跳出“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以“入耳”为前提、“入脑”为关键、“入心”为目标,通过强化“代入感”,让警示内容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最终实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教育效果。
以“鲜活内容”破“枯燥之困”,用“身边新事”替代“遥远案例”,让警示话语“入耳”更“顺耳”。“入耳”是警示教育的基础,只有让受众愿意听、听得进,才能为后续的“入脑入心”铺路。让警示教育“入耳”,关键要在内容上“去枯燥、添鲜活”,用“身边事”拉近距离,让警示话语更“顺耳”。一方面,要精准选取“关联案例”,摒弃“大水漫灌”的案例选择方式,根据受众的岗位性质、工作领域、职级层次,筛选关联性强的案例——面向行政审批岗位人员,多选取“吃拿卡要、权力寻租”的案例;面向财务管理人员,重点剖析“虚报冒领、挪用资金”的问题;面向年轻干部,侧重分享“因贪慕虚荣、借贷消费而违纪违法”的典型事例。通过“岗位匹配”的案例,让受众直观感受到“风险就在身边、诱惑就在眼前”。另一方面,要善用“生活化表达”,将生硬的法规条文转化为“大白话”,将复杂的案例故事转化为“情景剧脚本”“微视频剧本”,比如用“一顿饭、一张卡、一次人情往来如何一步步突破底线”的叙事方式,替代“某干部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财物XX万元”的冰冷表述;用“假如我是案例中的当事人,我会如何选择”的设问,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以“互动体验”破“被动之困”,用“沉浸参与”替代“单向观看”,让警示认知“入脑”更“弄通”。“入脑”是警示教育的关键,只有让受众主动思考、深刻认知,才能真正理解违纪违法的危害,明晰行为的边界。让警示教育“入脑”,核心要在形式上“去被动、强互动”,通过“沉浸式参与”让受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深化认知。一方面,要打造“沉浸式场景”,打破“会议室局限”,将警示教育搬到更具代入感的场所——在廉政教育基地,通过VR技术还原违纪违法案件的场景,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当事人从“初心迷失”到“锒铛入狱”的全过程;在模拟法庭,组织受众分别扮演“法官”“公诉人”“被告人”,通过角色代入,深刻理解违纪违法的法律后果;在“廉政谈话室”,让受众面对“忏悔录”“廉政承诺书”,进行“自我对话”,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另一方面,要设计“互动式环节”,摒弃“单向灌输”,引入案例研讨、风险排查、情景测试等形式——围绕典型案例,组织受众开展“案例复盘”,分析当事人“第一次破纪”的心理变化、制度漏洞的关键环节,让受众在讨论中明晰“风险在哪里、底线是什么”;针对岗位特点,开展“廉政风险点大排查”,让受众主动梳理自身工作中的“廉政陷阱”,制定防范措施;通过“廉政知识情景测试”,设置“面对管理服务对象送礼如何拒绝”“遇到亲友请托如何应对”等场景,让受众现场选择应对方式,再由专家点评,纠正认知偏差。
以“长效转化”破“脱节之困”,用“行动自觉”替代“一时触动”,让警示效果“入心”更“扎根”。“入心”是警示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让警示内容转化为受众的行动自觉,内化为思想防线,才能真正实现“不想腐”的根本目的。让警示教育“入心”,关键要在效果转化上“去脱节、建长效”,将“一时触动”转化为“长久坚守”。一方面,要搭建“实践转化平台”,引导受众将警示教育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开展“警示教育+整改提升”行动,让受众对照典型案例,结合自身岗位撰写“廉政反思报告”,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时限;组织“廉政承诺践诺”活动,让受众将“不碰红线、不越底线”的承诺融入日常工作,在服务群众、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亮承诺、作表率;设立“廉政监督岗”,鼓励受众之间相互监督,及时提醒身边同事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形成“相互警示、共同进步”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警示效果“扎根”——建立“警示教育档案”,记录受众参与情况、反思报告、整改成效,作为干部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开展“警示教育回头看”,通过座谈、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受众的行为变化、工作改进情况,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补课”;将警示教育融入日常管理,通过“廉政微课堂”“廉政提醒短信”等方式,定期推送案例警示、法规解读,让“敬畏之心”时刻在线。(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委组织部:蔡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