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普是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而科普人才则是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加强基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基层科普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专业素养欠缺等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专业科普人员稀缺,多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精力分散,难以保证科普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队伍老龄化严重,知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科普工作需求。为破解这些难题,可从以下维度精准发力:
一、构建分层培育体系,夯实专业能力根基
针对专职科普人员,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与实践锻炼,鼓励参与科普创作与项目策划;对兼职人员开展基础科普技能培训,提升科普实务能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层共建科普实践基地,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形成“理论学习 - 实践提升 - 能力转化”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设立基层科普专项奖励基金,实施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双轨激励;将科普成效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加大经费与设备投入,优化工作环境,增强岗位吸引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三、创新多元用人模式,激活队伍发展活力
鼓励退休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企业科技人才等多元群体参与,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人才矩阵。依托新媒体平台组建线上科普志愿者队伍,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人才储备池,实现科普力量全域覆盖、灵活调配。
加强基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汇聚政策支持、资源投入与社会协同的强大合力。唯有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普铁军,方能让科学知识在基层落地生根,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注入持久动能。(贵州从江县科协:碗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