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联盟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在库车市,一场以人大代表为主角的基层治理实践,正通过一个个“小切口”赋能社会治理“大格局”。遍布城乡的人大代表,不再仅仅是会议期间的“表决者”,更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调解员”“议事员”和“服务员”,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过程中,悄然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让民意传导零距离
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在于民意传导的“堵塞”。库车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机制创新,让代表“沉下去”,使民意“浮上来”。在库车市新天地小区,居民李学伟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停车位而烦恼。“人大代表收集到我们的意见后,协调相关部门拆除小区违建,不到两个月就新增了20多个停车位,烦心事迎刃而解!”他说。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库车市人大推行的“五长进站”工作机制。定期进驻代表联络站的“五长”,与从“民情说事点”“老茶馆议事坊”等多元载体汇集来的民意碰撞,形成精准的“需求清单”。
数据无声,却最有说服力。库车市各级人大代表累计走访群众3.6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800余条——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转化为龟兹小巷改造中人大代表发现的23个施工问题,也转化为171件市乡两级代表意见建议90%以上的解决率和满意度。一套“市领导领衔、代表督办、部门承办、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是一句空话。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激活社会治理新动能
面对错综复杂的基层矛盾,库车市打破代表履职的“孤岛”,探索“人大代表+”多元共治模式,释放出“1+1>2”的治理效能。

在玉奇吾斯塘乡,“玉情玉理”矛盾纠纷调解室颇有名气。一笔拖欠五年的土地平整款,让喀拉苏村村民赛里木·买合木提倍感无力。因其长期在100公里外的二八台镇就业,频繁请假讨款不便,便通过微信向调解室求助。人大代表调解员努尔艾力·吾斯曼随即启动线上调解机制,经多次协调,欠款方通过微信转账还清了赛里木·买合木提的2.5万元欠款。
“用‘情’拉近距离,用‘理’化解矛盾。”这是努尔艾力·吾斯曼代表的调解心得。今年以来,该乡各级人大代表已成功化解此类矛盾纠纷197起。
这是库车市“人大代表+”模式的一个缩影。“代表+调解员”联动机制累计化解矛盾280余起;“代表+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200余场,解决困难诉求300余条。代表们从监督者转变为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成为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
从“你我看客”到“我们主角”:共绘同心圆凝聚合力
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变“你”和“我”为“我们”,从“要我做”为“一起做”。在乌恰镇,村民通过代表联络站“线上+线下”平台反映清水村路口信号灯失灵问题,一周内得到解决,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伊西哈拉镇,代表通过“小院议事会”推动“大馕小巷”至福洋路路口近1.6公里破损村道修缮,惠及万余群众;阿克吾斯塘乡人大代表开展助农直播,为农民核桃合作社带来日均8000元至1万元的销售额……
这些看似微小的“小事”,正是基层民主实践的生动课堂。库车市打造“1+N”履职网络,通过清单化管理、积分考核,激励代表带领群众一起干,让群众在参与中看见力量,在共享中感受成效,真正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库车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艾尼瓦尔·吾买尔表示,通过激活人大代表这一“源头活水”,库车市人大正努力书写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篇章。实践表明,当每一位代表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当每一个群众的诉求都得到真诚回应,基层社会便会焕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与和谐活力。(库车市人大常委会:张珊珊、何卫)